- 1、本文档共6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科综合备考探索 一、明确高考改革形势 二、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命题组卷的认识 三、对2004年全国文综卷的分析 四、对所谓“综合”的备考策略和建议 五、2005年高考命题改革趋势 一、明确高考改革形势 对2004年高考命题的评价 考试中心考后社会调查:全国抽查教师2154人,学生279人,其中湖北抽查教师215人,学生205人。主要结论: (一)超纲情况、主客观题比例及题量趋于稳定。但与03年比,难度波动比较大,总体难度下降,模仿描红,创新不足,导致区分度较低。 (二)与中学实际的联系比往年密切,能比较好地反映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状况。 1.反映学生对教材掌握程度 (二)与中学实际的联系比往年密切,能比较好地反映我国中学教学实际状况。 2.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情况 (三)“3+X”的科目设置趋于稳定 对综合测试比较认可。特别是文综评价较好,对能力考察特点突出,角度好,层次深。 (四)对单独命题的看法 单独命题的省市教师的看法:41.8%认为单独命题不好;44.9%认为淡化了竞争;38.2%认为有助于人才培养;49.5%认为掩盖了竞争,不公平;32.8%主张取消单独命题,26.5%的主张维持,21.5%主张扩大单独命题。 未单独命题省市教师的看法:34.7%的主张统一命题,33.9%的主张单独命题,14.2%的主张尽快全部单独命题。 学 生 的 看 法: 湖北师生对各科总体评价 明年高校招生考试将继续加大分省命题力度 1.新增6-9个省单独命题。 2.继续坚持“五统一” 大纲统一 考试统一 政策统一 计划统一 招生统一 二、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认识 1、高考综合考核要求变化 2、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评价目标要求 (1)记忆知识的能力 (2)理解知识的能力 (3)对知识综合应用的能力 4、高考试题的基本形态 从试题结构上看:高、中、低三个层次,深浅适度——金字塔型 从试题布局上看:易、中、难三个梯度,难易恰当——阶梯型 从试题要求上看:区分考生为优、中、差三个档次,使考分呈“正态分布”——纺锤型 1)获取信息的能力 2)分析问题的能力 3)运用知识的能力 4)描述论证的能力 核心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迁移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对2004年全国文综卷的分析 纵观2004年高考文综试题,依据《2004年文科综合考试大纲》,坚持以问题立意、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做到了稳中求进,稳中求改。在考试目标与要求、考试范围、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等方面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在试题设计上,做到了难点分散,可减少考生的失误;在跨学科综合上,从试题材料出发,实事求是,自然综合;在评卷标准上,恢复了“酌情评分、加分”的要求,有利于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试题的呈现方式上,话语表达平和又朴实,背景材料熟悉又现实,设问指向巧妙又具体;在参考答案的设置上,也更加贴近教材、贴近学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从考查和选拔功能的实现看,以其背景材料的综合、设问的新颖、以及注重思维能力和学科思想的要求等,较好地体现了高考的性质。 2004年文综试题特点 2004年文综试卷学科赋分统计(新课程卷) 学科 I卷 Ⅱ卷 合计 比例 地理 44分 56分 100分 1/3 历史 48分 52分 100分 1/3 政治 48分 52分 100分 1/3 合计 140分 160分 300分 100% 启示 导向性明:考能力----死记硬背行不通 回归教材:考主干----各人教好自己的课 学以致用:综合考----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渗透价值观考查 四、对所谓“综合”的备考策略和建议 坚持不断地看、做、分析高考试题寻找思考模式。 例如高考综合试题时形成思考模式: ①该题的目标要求(立意)是什么? ②情境设置(材料)是什么? ③设问的角度(一般是分层设问)是什么? ④解题的思路是什么? ⑤解题的方法、技巧是什么? ⑥表述正确、规范、科学吗? ⑦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⑧这些问题如何解决? 精心计划、合理安排时间 第三轮综合复习,5月中、下旬。其任务是整合知识,综合运用,掌握技巧,全面培能。第三轮复习宜采用练、评、看方式。练综合运用,练重组整合,练应试技能;评解题思路,评答题规范;看错点误点,追根朔源。 6月1日前一周做两至三套模拟试卷或高考试题,使学生对高考的题型、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得到适应性的训练。 考前一周应停止各种训练,让学生自由复习,回归课本,重看做过的试卷,自纠自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08高三语文考前辅导.doc
- 2008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卷(现代文小阅读题汇编).doc
- 2008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政治试题总汇(三)文化生活部分.doc
- 2008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政治试题总汇(二)政治生活部分.doc
- 2008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政治试题总汇(四)生活与哲学部分.doc
- 2008高考上海数学文科试卷含详细解答(全word版)080625.doc
- 2008高考上海数学理科试卷含详细解答(全word版)080624.doc
- 2008高等学校招生文化考试政治试题总汇(一)经济生活部分.doc
- 2008高考全国I理科综合化学试题.doc
- 2008高考全国1卷理综化学及答案(WORD).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