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包建新:浙师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ppt

包建新:浙师大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文教学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获得教养的途径》为例 探讨:师: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问题? 生:文中说的教养与我们平常说的教养一样吗? 这篇文章读不太明白。 第一部分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获得教养的途径仅是读经典吗? 师:同学们都看进去了,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 解决这些问题。文章分成两部分,大家看第 一部分说了几点意思?…… 程序:①文章整体感知 ②学生提问 ③对问题归类、筛 选、补充④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⑤执行策略,寻 求答案⑥结果讨论评价 ◇连缀具有相同特点的课文形成专题 ——以必修三文言文学习为例 1、抚摩先人高贵的头颅(思想、智慧、责任): 《季》《寡》 《烛》 《十思》 2、诵读文言精彩的篇章(文气酣畅):《滕》《秋》 3、咂摸史家非凡的叙事:《列传》《鸿》 ◆形成探究学习专题的方式 必修三第三专题的课文: 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 3、《东方和西方的科学》 4、《拿来主义》 5、《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 专题组合: 1、摘取文章的主要观点,分别写出内容提要,然后把 这些提要组成连贯的话。2、分析讨论《拿来主义》的 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然后在其他文章中印证。3、其 他文章着重在信息的提取加工和句意的理解。 ◇截取课文横截面形成专题 以必修三第三专题为例 ◇以核心知识串连课文形成专题 以“意象”为例 1、有“象”之诗和无“象”之诗 2、诗歌为什么要拿“象”来说话?(表达、接受) 3、“象”的特征和意义(共性的、个性的) 4、“象”之类型:物象、景象、人象 5、“象”之选择: 作品的风格、作家的个性、意象的创造 6、“象”之有限与无限:言内之象与象外之象 7、“象”之朦胧与摇曳 ◆常态课堂行为描述及常态课堂的基本模式 行为: 教师行为:讲解、提问、点拨、指令、巡走…… 不良行为:无视学生状况 ①懂了吗?②学生急欲发言。③把书翻到16页 …… 学生行为:听讲、思考、笔记、读、回答、讨论…… 不良行为:瞌睡、看闲书、聊天、起哄、沉默…… 思考:教学的基本追求是克服不良行为,丰富课堂 行为。但实际的课堂观察告诉我们,教师常态的课 堂教学模式是“讲—听”模式,行为单一。 ◆《像山一样思考》 探讨: 1、狼与沙尘暴有什么联系? 2、对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你有什么良好的建议? 3、读了这篇文章,你如何理解生态伦理? 实验: 1、作者对狼嗥用了哪些词语来形容?作者为什么 这样用词? 2、狼嗥对其他动物和人而言含义是什么?对山而 言含义又是什么? 3、如何像山一样思考?请作概括说明。 ◆《祖国山川颂》(三)的教学 大家还能说出祖国哪些山川?谈谈你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回答:长江、雅鲁藏布江、珠江、黄山、泰山、 峨眉山…… ◇灵江,灵江原来清澈见底,现在已经浑浊不堪。 ◆《长江三峡》(三)的教学(李海林) 1、播放长江三峡的默片 2、按节依次给这个片子配上画外音。要求用课文的 句子或直接选用或整合选用。 3、学生熟悉画外音,准备给片子配音。 4、再次播放片子,选择几个学生来配音。 (可以连续两次) ◆《雷雨》(四)教学 周: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 用洋火呢。 周:(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 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1、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 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呢? 2、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3、为什么说“我们”呢? ◆科学语体文文教学:以必修三相关课文为例 审视传统 :1.通过找出中心句理清文章的思路和结构。 2.找出文章的观点和相关的材料,写内容提要。 3.结合所见所闻和生活经验,说说对课文的感受和认识。 4.找出本文通过正反对比阐明道理的片段和通过比喻说 理的句子,体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认识和沟通: 1.提取《中国与西方的文化资源》的主要观点,写出本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