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神经系统核医学 同济大学核医学教研室 显像方法 动态显像 静态显像 平面显像 断层显像 概 述 仪器: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 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 脑血液供应 大脑的分叶和功能 1、额叶:外侧裂 中央沟. 运动、语言 和精神活动 2、顶叶:中央沟 顶枕裂. 皮层感觉功能 3、枕叶:顶枕裂 枕前切迹. 视觉 4、颞叶:外侧裂 听觉 5、岛叶:外侧裂底部. 植物N、味觉、痛觉 6、基底节、丘脑 感觉传递 7、脑干 小脑 显像方法 室内保持安静,光线柔和。 患者取卧位,休息片刻,避免各种刺激 静注99mTc标记的脑血流灌注显像剂,30分钟后采集血流灌注信息。 图像分析 脑内左右放射性分布基本对称。 灰质放射性明显高于白质。 脑内基底神经节浓聚放射性。 脑内影像同脑解剖结构。 脑血流灌注异常的疾病 脑萎缩征 灰质局部放射性减低或缺损 局部放射性增高 肿瘤、癫痫、偏头痛、过度灌注 大小脑失联络显像 对侧小脑血流下降 白质区放射性明显减低 局部白质区扩大 中间结构异位 脑出血或肿瘤 半定量分析 Alzheimer病 包括早老性痴呆和老年性痴呆。 脑灌注显像的典型表现是:早期患者呈双侧颞顶叶对称性血流减低区,随病程进展,累及部位增多。 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ulti-infarct dementia, MID) 脑灌注显像见脑内散在的、多发的、分布不规则的灌注缺损区,可存在于灰质和白质区域内。 癫痫(epilepsy) 癫痫发作时脑内局部血流量明显增加。 发作间期局部脑血流灌注减低。 脑血流灌注显像对癫痫灶的诊断和定位有重要价值。 为难治性癫痫提供手术治疗的依据。 脑肿瘤 大部分病例局部脑血流量减少,见于转移瘤,大部分胶质瘤 少部分表现为肿瘤局部血流量增加,多为原发性脑肿瘤 脑肿瘤治疗后复发与坏死的鉴别 复发时局部常增高 放、化疗有效时局部血流量降低,呈放射性稀疏或缺损区 必要时可行18F、201Tl、99mTc-MIBI亲肿瘤显像,有放射性浓聚,则提示复发 脑功能研究 脑血流量、代谢与功能密切相关 运动、语音(听、说)、光刺激等致相应脑区血流量增加。无创性地证实了脑内功能定位。 颅脑损伤 短暂意识丧失、逆行性健忘、头痛、恶心等 轻中度损伤引起的变化CT、MRI往往难以显示 体检往往没有阳性发现 脑灌注显像表现为局部血流灌注低下 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的脑CT、MRI显像一般无异常发现,核医学影像可提供活体内生理、病理状况下的脑血流灌注、脑代谢和中枢神经递质与受体的功能信息,为精神疾病的诊断、病情判断、治疗效果监测提供重要依据。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不同亚型及症状群与局部血流量的关系较为复杂。部分症状可表现为局部高灌注,相反,另一些症状可表现为局部低灌注。 额叶局部血流灌注减低最常见,左侧重于右侧。还可以有其他部位如颞叶、基底节的灌注减低。 精神疾病 抑郁症 存在脑血流灌注减低区,大致分两种类型: 额叶和颞叶灌注减低区;前额叶和边缘系统的灌注减低区。 强迫症 双侧基底节局部脑血流量下降 负荷脑血流灌注显像Stress Cerebral Perfusion Imaging 意 义 大部分SPECT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在静息状态下实施,但静息显像不能发现轻微、隐匿性的病变。采用了负荷方法以后,脑血流灌注断层显像明显提高病变检出率。 原 理 在负荷因素的介入下,正常组织及对之具有反应的部位局部脑血流量增加,而无反应部位的局部脑血流量不能增加,从而增强了正常与病变部位图像的对比度,提高疾病的阳性诊断率;或显示出相应的兴奋灶,以便进行核团定位。 负荷方法 生理性刺激 药物介入(如血管扩张剂) 激发试验 图像分析 静息及负荷态均正常:正常 静息态正常,介入试验见局部脑区放射性分布稀疏/缺损:脑血流储备障碍 静息态见局灶性稀疏区,介入试验见原稀疏区变为缺损区:静息态血流灌注障碍,伴脑血流储备能力障碍。 静息态见稀疏/缺损区,介入试验见该稀疏区有明显填充:血流储备功能异常,可见于交叉性失联络症。 静息态见缺损区,介入试验后无显著变化:见于脑梗塞。 临床意义 隐匿性脑缺血病灶和小梗死灶的探测 早期病变和病灶较小时,由于侧支循环的代偿,静息显像难以发现 负荷显像加大了病灶和正常区域的血流量差异,利于早发现,早治疗 短暂性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