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 属 X 射 线 学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W. C. R?ntgen)发现了X射线,初步研究了其性质。他于1901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M. Planck)提出振子能量有不连续性的“能量子”概念,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中能量密度随频率变化的规律 1905年爱因斯坦(A. Einstein)提出“光子说”主张光子兼有粒子性,成功地解释了光最效应的实验规律 1906年汤姆逊(J. J. Thomson)因证实电子是粒子诺贝尔物理奖 1911年卢琴福(E. Rutherford)提出原子结构的有核模型 1910~1912年劳厄(M. Von Laue)在其研究生夫里德里克(W. Friedrich)及尼平(P. Knipping)的协助下完成了五水硫酸铜单晶对X射线的衍射实验,一箭双雕的证明了X射线的波动性本质及晶体结构排列的周期性质。1914年劳厄师生获得了诺贝尔奖 1912年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格(W. H. Bragg)发现了X射线的特征谱线,后经莫塞莱(H. G. Moseley)系统化 1913年布拉格(W. L. Bragg)用比劳厄更简单的公式表达了X射线在晶体中产生衍射的必要条件(布拉格方程)。1915年布拉格父子获得了诺贝尔奖 1913年丹麦物理学家玻尔(N. Bohr)提出原子中电子运动的“定态”概念及“玻尔频率规律”,成功的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经验公式(巴耳麦经验公式) 1921年德国物理学家厄瓦尔多将倒易点阵的概念引入了X射线衍射领域 1923法国物理学家德布罗意(L. de Broglie)提出电子等微观质点的运动兼有波动性的假说(物质波) 1927年汤姆逊(G. P. Thomson)的电子衍射实验证实了电子具有波动性(德布罗意的假说),并因此获得了193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1985年赫普特曼(H. Hauptman)及科尔勒(J. Karle)因发展了X射线分析的“直接法”获得了诺贝尔奖 第一章 X射线的物理学本质 §1-1 X射线的本质 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横波),电场强度矢量与传播方向垂直,波长0.01~10nm, 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在电磁波谱中,与紫外线和?射线相搭接。 符合波粒二象性:?=h?=hc/ ?; P=h/ ? X射线是载能波,强度I 的单位:Jcm-2s-1 I ∝ A2 强度I与振幅的平方成正比(波动性) I ∝ ω 强度I与光子的几率成正比(粒子性) §1-2 X射线谱 二、两种X射线谱 莫塞莱定律:不同靶材的同名特征谱线,其波长随靶材原子序数Z的增大而变短: ?-1/2=K(Z-?),K和?为常数。 阳极靶材原子序数越大,同名临界激发电压越( ?),同名特征谱线波长越( ?) 。 L?是( ?)层电子向( ?)层跃迁时辐射出的。 同一靶材( ?)系谱线波长最短,同一线系谱线中,例如K系中,将?K?,?K?和?K?按大小排序 在靶材激发出特征谱线时,是否有连续辐射发生? 特征辐射X光子的能量由靶材电子能级差决定,为何在增加管压、管电流时,特征辐射谱线强度提高? §1-3 X光子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X射线的散射 相干散射 X光子与原子内受束缚较紧的电子碰撞,方向改变,能量几乎没有损失,彼此间有确定的周相关系,可发生相互干涉。 非相干散射 X光子与原子内受束缚力弱的电子或自由电子碰撞,电子被撞离原子并带走光子的一部分能量形成反冲电子。 非相干散射强度随sin? /λ增 大而增大,形成衍射图背底 入射波长越短、材料的组成 元素越轻,康普顿-吴有训 效应越明显 二、 X射线的真吸收 (一)光电效应与荧光(二 次特征)辐射 (二)俄歇效应 (二)热效应 (一)光电效应与荧光(二 次特征)辐射 当入射X射线光子的能量足够大时,可以将内层电子击出,产生光电效应,被击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外层电子向内跃迁,同时辐射出波长一定的特征X射线,这种现象称之为二次特征辐射,又叫荧光辐射。 欲使原子产生二次特征辐射,入射X射线光子的能量同样存在临界值,必须大于或至少等于从原子中击出一个K、L、M层电子所需的功Wk、WL、WM,例如Wk= h?K=hc/ ?K 当产生光电效应时,入射X光子的能量被消耗转化为光电子的逸出功和动能,此时,入射X光子的能量被大量吸收,所以?K、 ?L、?M也称为吸收限。 请思考 荧光X射线的波长与入射X射线的波长比,哪个大?为什么? (二)俄歇效应 当K层电子被击出,L层电子,例如LⅡ电子,向K层跃迁,其能量差△E=EK-EL可能被空位层在内的临近电子或较外层电子吸收,使这个电子受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