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正如辛亥革命怪杰章太炎先生对曾国藩评价:“誉之则为圣杰,谳之则为元凶”。他因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大肆发屠杀天京城民,得名“曾剃头”;又因1870年“天津教案”得了“卖国贼”之名。建国后的史学界直到八十年代初对他更是一骂到底,称他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等予以全面否定。然而在清政府眼里却截然相反,他剿灭太平天国起义挽救了清政府,是大清朝的救命恩人。在普通国人眼里,他的《曾国藩家书》可谓惊世之作。现代史上两个最有影响的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更是对其评价甚高。毛泽东在1917年至友人的信中就有“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言;1969年又说“他是地主阶级中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对这样一个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的人物的评价有如此激烈的争议,其中必有复杂的、深刻的社会根源。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体,历史人物也是如此,对复杂的历史人物予以简单的或片面的肯定和否定都是不客观的,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实事求是的要求。对曾国藩是怎样一个人的回答,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了得,我们应把他放到他生活的社会和时代中,才能真正了解他、认识他。一、中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曾国藩一生求学不断,尤其是早年更是精钻学问、学做圣贤,他继承/view/14658.htm桐城派/view/19654.htm方苞、/view/19676.htm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view/325832.htm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view/50146.htm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清末及民初/view/1995.htm严复、/view/24938.htm林纾,以至/view/1655.htm谭嗣同、/view/1999.htm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所著有1500万字的《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view/136195.htm十八家诗钞》等,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后人辑其所著诗、文、奏章、批牍等为名曰《/view/758778.htm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梁启超对曾氏倾心推崇,称“吾谓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复也。”梁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指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二、近代超凡的思想、政治家曾国藩是清末著名的理学大师,学术造诣极深。他说:“盖真能读书者,良亦贵乎强有力也”,要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写字或阳刚之美,“着力而取险劲之势”;或阴柔之美,“着力而得自然之味”。文章写作,需在气势上下功夫,“气能挟理以行,而后虽言理而不灰”。要注意详略得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而“知位置者先后,翦裁之繁简”,又“为文家第一要也”。为文贵在自辟蹊径,“文章之道,以气象光明俊伟为最难而可贵”。“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对“乾嘉盛世”后清王朝的腐败衰落,洞若观火,他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患甚大。”对于“士大夫习于忧容苟安”,“昌为一种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风”,“痛恨次骨”。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至于关系国运民生的财政经济,曾国藩认为,理财之道,全在酌盈剂虚,脚踏实地,洁已奉公,“渐求整顿,不在于求取速效”。曾国藩将农业提到国家经济中基础性的战略地位,他认为,“民生以穑事为先,国计以丰年为瑞”。他要求“今日之州县,以重农为第一要务”。受两次鸦片战争的冲击,曾国藩对中西邦交有自己的看法,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国,认为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并反对借师助剿,以借助外国为深愧;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张向西方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他说:“过购买外洋器物……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三、镇压太平军为大清朝的“救命恩人”曾国藩虽然一生官运亨通,一般人难以企及,但真正使曾国藩声名显赫,举国皆知并使后世褒贬悬殊的,却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守孝。这时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的风暴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清政府于是令地方办团练以遏制太平天国势力的发展,这为曾国藩组建湘军提供了机会。1853年他受命办理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