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对爱泼斯坦的介绍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Israel Epstein)又名艾培,1915年出生于波兰,自幼随父母定居中国。1931年起在《京津泰晤士报》任新闻工作。1937年任美国联合社记者。1939年在香港参加宋庆龄发起组织的保卫中国同盟,负责宣传工作。抗日战争期间,他努力向世界人民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解放区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日本投降后,他在美国积极参加反对干涉中国内政的斗争。1951年应宋庆龄之邀,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创刊工作。1957年加入中国籍。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人物简介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今日中国》杂志(原《中国建设》)名誉总编辑、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国际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福利会理事等职。   著有《人民之战》、《中国未完成的革命》、《中国劳工状况》、《西藏的转变》以及30余万字的英文自传体回忆录《见证中国》。 爱泼斯坦与宋庆龄   爱泼斯坦与宋庆龄有着长期交往的经历,是宋最信赖的朋友之一。因此,宋生前曾谢绝了许多人为她 作传的请求,而独将作传之事授权于他。   相关连接: 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见我就笑了。他说,你的文章我读了,很好,但是开篇的那一段里描写的头戴黑礼帽、身穿系着长带子黑长袍的犹太人,是凭想像写的,那样装束的犹太人只是一个教派,人很少,我在天津18年,18年里从未看见过。他还指着配文发表的天津第一饭店的照片说,这个地方我也住过,1937年我帮助邓颖超同志去延安,她也在这里住过一夜。   这位86岁高龄的新闻前辈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令人钦佩。他所说的“你的文章”,是指去年发表的《寻访二战犹太难民在天津的足迹》一文,而他,是我迄今为止找到的惟一一位天津犹太人。 个人经历 中国从不“排犹”   1920年,天津海河北岸的意租界马可·波罗路,搬来了一户姓爱泼斯坦的犹太人。这家人人口很简单,一对年轻夫妇,一个独生子。父亲拉沙尔在一家公司做会计,母亲松亚是位助产士,自生了儿子小爱泼斯坦之后便不再外出工作,留在家里料理家务。伊斯雷尔·爱泼斯坦这年才刚刚5岁。这一家人虽然人口简单,但迁徙之路却充满艰难困苦。他们原来生活在波兰华沙,因为参加犹太人劳动联盟反抗沙皇的残酷统治,拉沙尔坐过沙皇的监狱,松亚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拉沙尔被公司派往日本开展太平洋方面的业务。德军逼近华沙,松亚抱着襁褓之中的小伊斯雷尔万里寻夫,通过横穿西伯利亚的铁路,乘船跨海到达日本。两年以后,一家人迁居中国的哈尔滨。   到了哈尔滨,他们仍然没能逃脱沙俄反犹主义的魔掌。那时,沙皇的白俄军队被新生的苏维埃打败,大批逃往哈尔滨,也把排犹的恐怖活动波及到哈尔滨。青天白日之下,一个犹太青年记者在哈尔滨街头被白俄军官追赶射杀;法国犹太族钢琴家西蒙·卡洛培被绑架,凶手将他的耳朵割下来送到他有钱的父亲那里勒索赎金。爱泼斯坦一家只得南下,离开哈尔滨来到天津,一住便是18年。   1992年。时隔72年之后,爱泼斯坦出席了美国哈佛大学举行的“在中国的犹太人”研讨会,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近80年并已加入中国国籍的犹太人对世界说:“在犹太人的经历中,像中国这样没有土生土长的反犹主义以及犹太问题的国家,是不多见的。” 伊斯雷尔在天津长大   后来爱泼斯坦一家从意租界搬入旧德租界,住在武昌路的一栋公寓里。父亲拉沙尔开了一家小洋行,做进出口生意,但他不善经营,他的家就不能像那些有钱的外国人那样买别墅、雇中国保姆带孩子。伊斯雷尔7岁时,父母送他进入一所美国人办的小学读书。这所小学在马场道,上学下学很方便。伊斯雷尔的中学时代是在英国人办的文法中学(即今天津市第二十中学)度过的。小学、中学进行的都是英语教育,这一点他与所有在天津生活的外国孩子一样。那时,天津的犹太社会有三千人左右,但只有一个孩子在中国的学校里读书。对于中国文化,父亲拉沙尔持积极交流的态度,他认为在西方生活的第二代犹太移民都学会了他新祖国的语言,并为那里的文化做出了贡献,也创造了当地的犹太文化,而在中国的犹太人仍却生活在“欧洲文化废料”中。他曾经措词激烈地说道:“中国人会因为缺少文化交流而迷失吗?不会。但在这里长期生活的犹太人会的。他们没有任何当地的生活背景,他们在可能永远生活的土壤上没有任何根基,他们的子女也会如此。”   伊斯雷尔从小就接受了父母关于民族平等的教育。父亲拉沙尔对中国民众充满同情。90年代初,一位学术上的朋友告诉爱泼斯坦,说当年美国驻天津领事馆密销的文件中有一份报告,说拉沙尔·爱泼斯坦在当地犹太人中进行募捐活动以援助西北地区饥饿的中国人,这项活动受到了一些人的敌视。那时,许多在中国的西方人普遍认为“犹太人等于布尔什维克”。父母经常告诫小伊斯雷尔:“我们犹太人是受歧视的,我们决不能再歧视任何人。”10岁时,有一次他看到街上有几个外国小孩在殴打

文档评论(0)

jsntrgzxy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