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探索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docVIP

探索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探索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索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探索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

解读我国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成书过程 于蓝 在1948年10月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以下称《年鉴》)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美术年鉴。由于该部《年鉴》以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为立足点,记录了近代美术家传略1454篇、美术作品730幅、论著51篇,以及全国各地的美术社团史料116篇和师承纪略26篇等资料,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为近年来美术史研究工作者所关注。 当笔者第一次见到该部《年鉴》时,不以为然。认为这仅仅是一部类似于今天美术家词典之类的工具书,而且编辑于战乱年代,其中鱼目混珠者居多,不及细看。后来,一在《新民晚报》上见到署名黄可的文章对它所作评价较高,称其“是有史以来第一部中国美术学科的年鉴,……内容相当丰富,委实弥足珍贵。”二在拍卖市场上,上海嘉泰2006年秋季、上海国拍2008年春季,该《年鉴》均拍到一万二千元之巨。三在当今众多的美术家介绍中,都以入编该《年鉴》为荣,可见《年鉴》所收录的艺术家决非等闲之辈,更觉得这部出版于60年前的《年鉴》,决不是一部一般的工具书。年前,要阅读这部巨著,很难找到原著;在上海图书馆近代图书阅览室,有该书的照相光盘可供读者浏览,但毕竟是照相光盘,阅读起来十二万分的吃力;现在好了,该书已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影印出版。一册在手,可以细细地在字里行间,寻找老一辈艺术家当年的风韵,品味他们多姿多彩的作品。解读当年编写《年鉴》的情景。 说实在的,不读不知道,越读越觉得当年编辑这部《年鉴》的前辈们的不容易。如此壮观的,将近70万字(连图片版面超过100万字)的一部《年鉴》,仅用了15个月,而且这15个月还包括排版印刷。按照笔者的经验,60年前,在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没有U盘,没有打印,全部要靠一支笔一张纸手工誊写,铅字排版,照相拼贴来完成这部《年鉴》的编写,简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别的不说,单以美术家姓名排序为例。现在有了电脑,你只要在Word或Excel中创建一个文本,将全部姓名随意输入,无论多寡,在零点几秒的时间里即可完成,而且毋须校对。而在当时手工操作的情况下,就复杂得多了。先要为每一姓名做一张卡片(有时还不止一张),标明姓氏笔画几笔,起笔笔画,名字笔画几笔,起笔笔画,以及分类等等排序所需要的内容,随后按序分别存放。每产生一张新卡片都必须小心翼翼地插入。末了再用稿纸按照笔画序抄录,校对后,交印刷厂排版。印刷厂排版后,先印成小样,校对无误后方能付印。1454个人名的目录及索引,前期工作不算,光是交印刷厂排版到校对无误,一个或两个来回,在时间上,没有八天十天是做不了的。所以,洋洋七十万字,能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完工,决非易事。 为此,笔者出于好奇,希望能还原当时编写该书的情景。于是,对该《年鉴》的13篇《序》、主编王扆昌的《编后记》、编辑蒋孝游的《编辑感言》,以及编审委员会诸委员和编辑团队组成人员的基本资料(传略)、部分美术社团史料、师承纪略进行了一番探索。 一、《年鉴》编写起因猜测 “三十六年七月,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倡议编辑美术年鉴,推扆昌主其事,自维诩陋,恐难肩此重责,廼承朋辈及诸前辈相鼓励,遂不辞艰困,毅然为之。”这是主编王扆昌在《编后记》中的自述,但没有言明是谁首先提出编写《年鉴》的,当然从“推扆昌主其事”,可以肯定他当时在场,是倡议者之一或者是积极响应者之一。笔者又在张延章的序文中见到这样的文字“而艺术本诸群经。此我张道藩先生,所以有上海美术茶会之集;虞文、王扆昌诸君子,所以有美术年鉴之辑者也。”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提出编写年鉴的主要人物是虞文和王扆昌,二是指《年鉴》之辑虞文是出版王扆昌是主编。然,查《年鉴》“虞文”和“上海美术茶会”条目发现,均未提及虞文与《年鉴》有关。 主编王扆昌在《编后记》中说得很明确,倡议编写《年鉴》的是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所为。那么,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是那些人呢?常任干事有王扆昌、史良猷、蒋孝游、王康乐、吴青霞、杨达邦、张中原;聘任干事有陈景烈、王柳影、胡倬云、胡旭光、陈在新、郑孝廉、姚乃震、石佩卿、陆元鼎、朱有方。其中既无虞文,也无张道藩。由此可见,《年鉴》的倡议应该尊重主编王扆昌在其《编后记》里的陈述:“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倡议编辑美术年鉴”。即1947年7月,上海美术茶会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八次,参加人数从几十人猛增到800多人,不仅如此,而且在内容、形式上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茶会干事部诸子为此十分兴奋。某一天,他们在参加茶会的艺术家、社会人士陆续散去后,坐下来品茗聊天,对茶会的前景寄予无限希望,其间,偶尔有人提到:美术茶会何不将这段在上海美术史上的盛况,作为历史记录下来呢?于是想起了编写年鉴之事,于是乎得到了在座同道的积极响应。认为这不仅能总结一下卅六年上海美术界(当然也包括美术茶会)的盛况,“仅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duut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