沭阳丧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沭阳丧礼

沭阳丧礼 行走人间数载,一朝驾鹤西去,儿孙念其含辛茹苦,坎坷苦难的一生,难免痛哭流涕,并策划策划,为老人送上最后一程。   在我们沭阳的农村,老人到七十岁以上,就要准备寿衣寿鞋了。红,绿,紫为主要色调。曾见我婶子用了细细的丝线,绣了鸳鸯戏水图的粉色花鞋,穿在奶奶三十四码的小脚上正合适。乐的80好几的奶奶张开没了缺了门牙的嘴巴笑呵呵,说走了也可以了,有的穿的了啊!寿衣宜大不宜小,据说死人沉重,死人沉,死了的身体是僵硬的。穿的时候很费工夫,所以要在尚有一丝气息的时候赶紧给穿上,一旦去了,那是很麻烦的事情!上世纪80年代那会儿,还有人预备了棺材放在堂屋里面,晚上高兴了就躺进去睡觉。冷不丁来了个小偷,老者“咳咳”两声,问梁上君子来何贵干哪,就有人鬼哭狼嚎,连滚带爬,尿了裤子弃门而逃。   老人不行的时候,一定要下地的,用了麦秸铺在地面上,放在堂屋的正门前,由儿孙看管着,差人准备了烧纸盆,烙好了打狗饼,那饼里面放了头发丝,因为老人刚去阴间,人生地不熟的,倘若恶狗来咬,便扔一块给它们。狗们相互抢夺撕那饼子,就无暇顾及老人了,好一路顺风去阎王佬那报道。穿花衣,戴花帽,俊俊俏俏等待阴差来光临。回光返照那会,满脸的皱纹都舒展开了,八十岁的老妪顿时像那三十的少妇,脸庞熠熠生辉。她在想什么呢,带着少女般羞涩甜美的微笑,渐渐远去了。据说,那最后吐出的一口气,沾在哪里就是一场灾难,落树上生窟窿,粘人身上变残废。年长的劝孩子们避一避,守侯的儿孙也往边上挪一挪。无声无息后,蒙上黄纸一张,是谓“蒙脸纸”,现今怎么变成厚厚的一刀了,不知所以。女儿媳妇放开喉咙,大声念叨着万千不舍,邻居便知道老人归西了。家乡又有一种说法是:未吃早饭去的到阴间那也是穷日子,儿孙会富贵荣华;三顿吃完是让儿孙穷的叮当响的。   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立马要“送汤”了,煮了点米饭汤,大儿媳妇拎了陶瓷的茶壶,一路走一路洒,挥舞着一根裱了白纸的柴管,往“土佬门”走去。所谓的“土佬门”就是苇席围了张破八仙桌,上面放了块砖头,写上某某之位。地址的选择是颇为讲究的,四岔路口的边上或者是阴森的小树林里,说是靠近小鬼的边缘。女人们边走边哭,声音响亮者为最最孝顺,倘若不哭的话,下辈子没准就养个哑巴出来。到了那里要转三圈,磕四个头,再转一圈就回家去了,路上依旧要咿呀咿呀的数段子!   亲戚朋友得知老人升天后,立马要赶过来“烧倒头纸”,倘若一个走了烧两刀,夫妻都去了的话,就是四刀,儿孙跪在老人头前磕头烧纸。一般要不停换人的,一天陪客下来,累的人眼冒金花!那边请了木匠来买棺材,或者就用自己家里上好的木头来打一只,油漆的次数越多越好!   一般在家停了三天就要去火化了,由专门的红白理事会派了车子了,儿孙都上去了,现在也流行女儿媳妇跟着去,那是要自己家里另外叫车的。一朝永别,从此是两不相见。儿女们的心顿时揪成一块疙瘩,有人要撞墙了,有的拽住担架要随伊去了,渐行渐远,只剩下遍地凄凉,一屋悲恸。昔日老人起居的房间只落的几把荒草,一些灰烬,殡仪馆那是阴风阵阵,白幡飘舞,让人毛骨悚然。   这边家里请的“土工”(专门服务丧礼的人)把地打扫的干干净净,扔了些喜钱在草窝里让他捡,少了会引起抗议的。满意了那才扛了草席枕头并一些衣服到河边上,浇上汽油,一把火给烧的片甲不留!请了大总管(又叫知客)来安排事宜。风水先生也来,被岁月侵蚀水分缺少的小老头儿,满头霜花,颤颤巍巍的拄了拐杖而来。那只乌黑发亮的手提包里,放了本《易经》,罗盘是定方位的,带有指南针并一只毛笔,问清了生卒年并子女几人,掐掐算算,写了张大白纸,贴在遗相后面那个砖头上,大约是(叫七单,写的内容是逝者落魂日期及七七日期)。   能写会画的账房先生照例要挥洒笔墨,扫出满腔惆怅,那边大伙合计着商议丧事如何操办。有说要好酒好菜的,大显身手,是对老人莫大的怀念,有的说来人已去了,举办个仪式,一切从简罢了;兄弟间为此大打出手者不在少数。最后定夺下来,年长者且儿孙齐全,吃饭的小白碗那是要送客人的,抵赖不掉。并用了36张百元大钞贴了个大大的奠字,叫做幡的。曾见过大头钉一张张的固定了粉红的人民币在木板上,众人大笑,这份钱由姑爷出,扯下来后分给孙子们。   大礼有三天组成:薨棚,一天事,出殡。   晌午的时候,吹喇叭的就开了三轮车来了,带了好多好多的笙箫管笛,琴瑟琵琶之类。吹喇叭的正式名称是古乐队,其成员被家乡人称作是吹鼓手的,简单的也叫吹嘟啊的,属于戏子一类,极为人所瞧不起,并是被嘲笑讽刺的,然而他们却是乐趣的源泉,在寂寞的乡村,有吹喇叭的日子是最热闹的,欢腾的,令人忘却生活中的不愉快。曾经我们村子一个夏天走了六个老人,那个暑假小伙伴们回忆起来,仍然是新鲜的。   花轿也来了,旁边站了童男童女,说是给老人做奴仆的,上面写了家族的号,奶奶过世的时候写了“三槐堂”,从此知道自己是三槐王一支的

文档评论(0)

dart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