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高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课件

词语的语境义 理解词语的含义,必须联系词语的具体语境,结合作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义,体味其深刻的内涵。 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 两个方面: 一是能够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二是能够筛选出与题目有关的语句,进行简答表述。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和表达技巧 (二)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 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如下表: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如《长城》第22题答为: ①将长城拟人化:A.便于与长城对话,B.便于抒发感情。 ②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 1993年第28题答为:作者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进而写它的内在美德,由表及里,因此起始句和结尾句的措辞发生了变化。 如何理解这类重要句子的含义 1、把握句子本身 处在什么位置;用了什么词;怎样的手法;有什么修饰、限制;怎样的语气、几层意思。 2、把握上下文 前后说了什么。、总分(分总)、说明、等。解说,铺垫,呼应,还是别的? 还需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主题等内容加以理解. 1下面一段文字的关键语句是() ①有的同志担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会削弱理论的指导意义。②这种担心是多余的。③凡是科学的真理都不怕实践的检验。④相反,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够使伪科学、伪理论现出原形,从而捍卫真正的科学与理论。 A.①句 B.②句 C.③句 D.④句 解析: 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①②与④分别从反、正两方面证明③。 答案:C 【语段信息】 我忽然想到,当地球上砍伐掉最后一棵树的时候,人类肯定是更发达、更神奇了。但是那时人类将用什么办法复制一棵树呢?复制一棵真正的树--会增长年轮的、会发芽、开花、结果、叶子变成金币自动飘落的树--假如有谁可以做到,那无疑会成为科学史上的崭新一页。 但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 2、【高考回放】结合原文,理解下列词语和句子的含义。那将是多么滑稽的一页呀!(06江西卷《秋光里的黄金树》) 答案:对想象中的情景发出感慨:人类滥伐森林又复制树木的行为是极其荒唐可笑的。 3、【高考回放】 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林清玄《阳光的香味》,2006年高考全国卷一) 【语段信息】 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我说:“那夜来香和昙花的香又作何解呢?” 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我便那样坐在稻埕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了。” 答案: (1)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 (2)“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 (3)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兴奋感激?困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的兴奋和感激”?(4分) 答案:俞伯牙的琴声变化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准确感应他的琴声, 领悟他的情思。 方法: 1.从整体把握入手,在联系比较中理解. 2.从句子结构入手,理解句子意义. 3.从所处地位入手,准

文档评论(0)

dlmu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