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单元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五六单元教学设计

21 化 石 吟(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积累字词。? 2.通过阅读,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3.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通过阅读,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学习难点: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知识准备 1.主题解读。 本文是一首科学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2.走近作者。 张峰,当代科普工作者,诗人,其诗作被称为“第三代诗歌”,反讽手法被广泛运用。代表作是小诗《本草纲目》,短诗对中国古典文化中许多著名的意象进行了调侃式的借用,解构了其中悠然的韵味,并对中国文化的阴柔缺乏阳刚之气表示不满的情绪。 3.相关资料。X K b1 .C om 这首科学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十年动乱”刚结束不久,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吹遍大江南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正在全国各地掀起,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遍及全国,实现科技现代化是国人的殷切希望。作者在这个时候,写下了这首科学诗,以此激励人们向科技现代化进军。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积累字词。 2.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肉体虽早已腐朽化为乌有, 生之灵却悄然潜行在地下。 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 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3.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化石形成的条件。 预习检测 1.给加点字注音 骸骨( ) 潜行( ) 葱茏( )( ) 猛犸( ) 逝去( ) 2.解释词语。 腐朽: 化为乌有: 潜行: 海枯石烂: 葱茏: 叹服: 3.改正成语中的错别字。 事在必行( )??? 其貌不洋( )??? 坐想其成( )?? 以逸代劳( )??? 故技重演( )??? 针贬时弊( )?? 言不由中( )?? 出神入画( ) 合作探究 学始于疑 想想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质疑探究 探究点1:内容感知 问题1: 《化石吟》的“吟”的含义是什么? 问题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问题3: 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达标测评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2.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本诗。 3.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学习重点: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本诗。 学习难点: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赏析本诗。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预习指导 1.熟读诗歌,背诵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没下巴“的鱼、“嘴长牙”的鸟、“登陆”的鱼、“不开花”的树……通过化石重现的世界是多么引人遐想!在这些远古生物中选择一种,课外请教老师、专家,查阅资料,深入探究,并向班上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发现。 (二)预习检测 反复朗读,说说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怎样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学始于疑 诗人为什么将这首诗题为“化石吟”?化石向人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 (二)质疑探究 探究点1:诗歌1、2节 问题1:诗连用了四个排比问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问题2: “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 问题3:“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一句,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探究点2:诗歌3、4节 问题1:“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问题2:“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诗中既说化讲述了“奇幻的神话”,为什么又说它回答了“平凡的真理”? 问题3:为什么说化石里“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留下的是“密码”?化石是没有生命的,为什么诗人称它们是“生之灵火”?诗人这样写,好在哪里? 探究点3:诗歌5、6、7节 问题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一句中的“皱纹”应如何理解? 问题2:“海枯,石烂,日转,星移……”这是一种什么现象?你能选取一个方面加以说明吗? 问题3:怎样理解“复原的恐龙、猛犸仿佛在引颈长吼,/重现的远古林木多么葱茏、优雅”两句?第6节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析。 三、达标测评 22 看云识天气(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速读课文,能概述课文内容。 2.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的知识。 3.培养观察、热爱自然的情趣。 学习重点:了解云和天气的密切关系,获得识别阴晴雨雪的知识。 学

文档评论(0)

book198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