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绘画美和雕塑美.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诗歌的绘画美和雕塑美

谈诗歌的绘画美和雕塑美 摘要:诗歌艺术与绘画艺术和雕塑艺术有相通之处。诗歌中通过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体现其画意,或者通过画面在时间上的流动和空间上的叠加铺排感情。如果隐去背景的渲染,选取瞬间静止的状态,在想象中完成诗歌的感情表达,则具有了雕塑的神韵。 关键词:诗歌 绘画关 雕塑关 雕塑与绘画的相同之处,在于用可视可感的具体形象传达出某种抽象的情感和理念,在有限的物质中蕴含着无穷的精神。但雕塑又不同于绘画。在绘画中,元素更多。线条、色彩、人物、景物诸多因素相互烘托,形成一个整体,从而表达某个主题。雕塑只是把瞬间的一种形态,静止而立体地呈现出来,在这静止的瞬间形态中,透露出动态的、无穷的韵味。诗歌是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高度概括地歌颂生活、抒发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在抒发情感时,往往借象立意,因此,诗歌艺术与绘画和雕塑艺术具有相通之处,具有绘画美和雕塑美。 在诗歌的创作中,由于强调意象、意境,诗歌中总少不了情和景两个因素,而且要做到情景交融,诗情便和画意连在了一起,而且成为诗歌的一个特点。画意是怎样体现着诗情呢? 在诗歌中,画意主要体现为对人物活动背景的描写,即所谓的“景”。对背景的选择和描绘,要受制于诗情的表达。如王维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里面有人的动作:独坐而弹琴长啸。如果仅有此,我们便可把它当雕塑欣赏。然而它却是一幅画,因为有背景的描写:幽深的竹林,皎洁的明月。人的动作在这一背景的衬托下,便有了新的内涵,弹琴长啸体现出作者远离尘嚣的恬静和欢欣。再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翌翁,独钓寒江雪。 这也是一幅静态的画。人物的动作表现为寒江独钓,而其所处的背景则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万”极写背景的阔大,在这千山绵延的诺大背景中,却是一点生命痕迹都没有的“灭”“绝”,又显示出背景的静寂。这又大又寂的背景对独钓寒江的人从心理上形成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压力。虽然看不清人物的表情,但从人与景的关系中,已使人感到独钓人的孤独、寂寞和压抑了。 在稍长的诗歌中,画面可能不止一幅,这便形成了画面在时间上的流动和空间上的叠加。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元曲中,人的因素只是瘦马上的断肠人,而作为背景则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及“夕阳西下”四幅画面。这四幅画面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断肠人的情感”统摄之下的相互叠加,它们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形成了一种情绪气氛场,这种场的外延越大,处于场中的每一幅画面的情感就越明确。也就是说,每一幅画面都使另一幅画面显得更加有意义,也因为有了另一幅画面而使自己的意义更加明确。如果只有“夕阳西下”这幅画面,其传达的情绪也许不只是悲凉,可能还有温馨、从容、恬静。然而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的映衬下,其传达的情绪就比较固定了。天涯游子的断肠心情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但其表现力和感染力却不是来自这一主题形象自身,而是源于这一形象所处的背景。画面的彼此交融渲染了一种情感氛围,这种氛围正是画面所透露出的诗情。 如果说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几幅画面在空间上的叠加,那么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则是画面在时间上的流动。这里作者的情绪不是静止在一个点上,而是由现在到未来,由分手时到分手后流动着。分手时是一幅画面。“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把人物分别时的留恋难舍,凝固在瞬间的表情和动作上,极具概括力,有一种雕塑美,然而它还不是雕塑。这一动作被放在了一个由雨后长亭、凄凄寒蝉、千里烟波、沉沉暮霭构成的凄清的画面前面。这一画面因为人的“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而具有了诗情,而人的离愁别绪因为有了画面显得更加浓重,诗情与画面交织在了一起。紧接着是分手后的另一幅画面。人是孤独失落的,“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种孤独之情,因为有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背景而显得倍加凄清感人。两幅画面的组合形成了时间上的流动,在流动中铺排着离情。 因为有了背景,诗歌中对人物的刻画往往只是勾勒出一个轮廓,从人物的轮廓中看不分明人物的表情,也不会由人物的表情进入人物的内心。那么人物的内心情感,即所谓的“诗情”就要靠人物所处的背景和人物自身的形象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意场中去理解。背景因为有了人的形象而有了意义,人的形象因为有了背景的衬托而更加感人。因此,如果把诗作为一幅画来欣赏,背景中选择了什么样的景物,运用了什么样的色彩线条,对理解作品的感情至关重要。而雕塑则不然,它完全洗去了背景,情感的表达则全部落在了一个瞬间的、静止的人物动作上。那么选择什么样的瞬间,在这一瞬间中人物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则成为理解作品的关键。徐志摩的诗歌《沙扬娜拉一首一赠日本女郎》就具有这种雕塑美。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