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史》2014年考试考前练习题.doc

 《中国文学理论史》2014年考试考前练习题.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学理论史》2014年考试考前练习题

《中国文学理论史》2014年1月考试考前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别材别趣”、“妙悟”和( ),是《沧浪诗话》的三大理论要点。 A.人的自觉 B.以盛唐为法 C.赋家之心 D.诗缘情 2.司空图把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合在一起提出,强调这种超越一般、更为深层而幽微的审美意蕴,后人也往往把味外之旨与韵外之致合在一起称作( )。 A.韵味说 B.象外之象 C.境界说 D.神韵说 3.下列文学理论,不属于徐渭的是( )。 A.彼之古者即我之今,反对复古思潮 B.强调本色自然 C.童心说 D.提倡发聋震聩、师心横纵,倾向浪漫主义 4.《易传》论“文”的要点中不包括( )。 A.文须刚柔交错 B.坐忘 C.文是道的产物 D.人文本于天文 5.所谓“思与境偕”,就是诗人的情思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妙合无垠。作为审美境界的“境”,本来就不是纯粹的客观存在,而是情与景、心与物交融而成的一种( )的艺术世界。 A.既实又虚 B.惑而不乐 C.娱乐 D.导德 6.极尽形容构思之状,对自由想象作了精彩的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对“神思”这个概念进行催生的,是( )。 A.《典论·论文》 B.《文赋》 C.《文心雕龙》 D.《诗品》 7.孟子认为:诗歌鉴赏固然也需要明白字意、词意,但关键是设身处地,以心会心,即所谓( )。 A.以意逆志 B.浩然之气 C.风骨 D.平淡 8.唐宋派诸家中,认为文的最高境界是“凝神”的是( )。 A.归有光 B.王慎中 C.唐顺之 D.茅坤 9.与杜牧的坚守儒家君臣之理不同,( )更接近道家的自然之道。他是从自然生命的角度来理解人生、理解文学的。 A.陈子昂 B.韩愈 C.皎然 D.李商隐 附: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B A C B A B A D D 二、命题阐述题 1.“诗言志” 2.“立象以尽意” 3.“诗赋欲丽” 4.“发乎情,止乎礼义” 5.简述梅尧臣的“平淡”论。 6.“涤除玄鉴” 7.“文以气为主” 附:参考答案 1. 诗言志 解答: 对于文学的性质,它强调的是表达人的情志,而不是反映客观事物。虽然言志也不能脱离客观事物,但主要是表达人对客观事物的喜爱或憎恶、赞美或讽刺的主观态度,而不是记述客观事物本身。 对于文学的功能,它强调的是辅助社会政治的改善,而不是增长知识、提高认识。虽然观民风也是一种认识,但那是对社会政治状况的体察,而不是一般知识性的认识。   对于文学的风格,它强调的是和,而且是多层次的和。有志之和,如《尚书》所云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季札所云直而不倨,曲而不屈,哀而不愁,乐而不荒等等。有声之和,如《尚书》所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伶州鸠所云乐从和,和从平,季札所云五声和,八风平,节有度,守有序等等。还有效果之和,如《尚书》所云神人以和,伶州鸠所云阴阳序次,风雨时至,嘉生繁祉,人民和利等等。总之是以和为正,以和为美。 2. 立象以尽意 解答: 出自《易传》。《易传·系辞上》云: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这里的象是指《易经》的卦象,而卦象乃是对天象的摹拟。故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同上)这里的意是指圣人之意,而圣人之意乃是对天意的体察。故谓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适时之所用),系辞焉以断其吉凶(同上)。这段话是对《周易》的表达方式的说明,即以言明象,以象明意。这虽然是哲学意义上的表达论,但却具有审美表达的特征,尤其适合文学的表达。 3. 诗赋欲丽 解答: 出自曹丕《典论·论文》。以往论诗赋,多强调其教化功能。赋虽属绝丽之文,扬雄也要限之以则而戒之以淫。则就是节制,使合于圣人之道;淫就是丽得过度。曹丕这里却仅以一丽字称之,既未涉及教化,亦未以则限之。诗、赋属于非实用性的纯文学,故要求丽,即文采华丽。 4. 发乎情,止乎礼义 解答: 《诗大序》在谈到变风时,也特别提出: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发乎情是可以的,但必须止乎礼义。若谓发乎情是人的本性,那么止乎礼义则是先王的道德教化的结果。礼义就是儒家之德,就是儒家之志。   发乎情,止乎礼义两句话,虽不否定情,但强调情义需合乎礼义,集中而简练地概括了儒家文学思想的精髓,因而自《诗大序》提出之后,就成了儒家文学理论的标志。因而也可以说,这是《诗大序》中最

文档评论(0)

8heh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