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点】【常用文言文虚词】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一:而
?
《说文》:“而,须也。”本义为胡须,在先秦时期已经不常用,秦汉以后完全消失。虚词“而”是假借字。可作代词、连词、语气词。作代词和语气词的“而”中古以后逐渐少用乃至消失了;作连词的“而”从古到今一直沿用,变化不大。
?
代词
?
“而”既可作人称代词,也可作指示代词。
一、人称代词
“而”指代第二人称,既可指单数,也可指复数。可以作主语或定语,一般不作宾语。
(一)“而”作主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你们”等。
例: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勾践灭吴》)
(二)“而”作定语,根据上下文义,可译为“你的”“你们的”。
例:旦暮吏来而呼曰:“……蚤繰而绪,蚤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二、指示代词
“而”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样”“这”。
例:新妇谓府吏:“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
?
连词
?
“而”可以连接词、词组、分句和句子,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关系。
一、连接词、词组或分句,表示并列关系。
(一)连接词与词。主要连接动词或形容词,较少连接名词。可译为“且”“和”“与”。
例:①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灭吴》)
②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
(二)连接词组与词组。可译为“和”“与”“并且”。
例: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②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劝学》)
(三)连接分句与分句。可译为“和”“而且”。
例: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种树郭橐驼传》)
二、连接单句中的词或词组,表示顺承关系。
(一)“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时间上先后相承。可译为“就”“便”“然后”。
例: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勾践灭吴》)
(二)“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动作行为在事理上前后相承,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原因,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就”“因而”。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三、连接状语和谓语,表示修饰关系。用作状语的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时间名词或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或时间等。根据实际情况,可译为“地”“着”“就”。
例: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
四、连接词组,表示转折关系。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却”。
例: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
五、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关系。连接的两部分意思相反。可译为“可是”“但是”“然而”“却”“可是却”。
例: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六、连接分句,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衬托,后一分句常有表示层进的连词“况”“而况”“又何况”等与之呼应。可译为“尚且”。
七、连接词组或分句,表示层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例: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②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触龙说赵太后》)
八、“而”用在主语、谓语之间,表示强调或转折语气,它所在的句子常用作表条件或假设的分句。根据文义可译为“就”或“如果”“如果都”“却”。
例:①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九、连接分句,表示假设。用于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条件或情况,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如果”“假如”。用例较少见。
十、“而”与“上”“下”“来”“往”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数量、范围的起限。可译为“以”,或不译。
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孟子?尽心下》)
语气词
“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祈使句之后,表示终结或感叹语气。可根据文义译为“吧”“呀”“啊”。
例:①唐棣之花,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译文:唐棣树的花,随风翻动摇摆。难道不思念你?只是居住得太远。)(《论语?子罕》)
②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文:停下来吧,停下来吧!如今从政的人都很危险啊!)(《论语?微子》)
?
常用文言文虚词之二:何
?
《说文》:“何,儋也。”本义为“担负”,后假借为“谁何”之“何”。可用作代词、副词。先秦已有用例,后一直沿用于文言中。
?
代词
?
用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重新理解马克思》读书小组读书报告.doc
- 《金瓶梅》官员形象分析.doc
- 《金版》高中地理 第三章综合检测练习 中图版必修1.doc
- 《金融发展史》试题.doc
- 《铁峰煤业赋》泰山石碑刻揭幕.doc
- 《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之“炼字”.doc
- 《银行监管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良好标准(试行)》实施方案.doc
- 《镜中象》首发式暨艺术与生命状态交流会专家发言摘要.doc
- 《长城远眺》教案.doc
- 《阅微草堂笔记》幽默艺术论.doc
- 【韦伯研究】苏国勋马克斯.韦伯:基于中国语境的再研究.doc
- 【阳光学习网精选】2015年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经济重心的南移.doc
- 【非常重要】对外汉语中国文化试卷及答案.doc
- 【韩语推荐】韩国文化教育部指定的1800个常用汉字.doc
- 【高2014级文科地理月考检测1.doc
- 【高中必修二】《诗经》两首.doc
- 【高效A计划】2014中考历史教材知识巩固复习 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6课时 中国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含解析).doc
- 【高考讲座】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二).doc
- 【高考必备】高中物理力学电学全部公式、规律汇编表.doc
- 【高考语文复习教案】(选修)2014届高三《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四单元阶段检测.doc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