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
中国近代化历程纵横观
汪林茂
内容提要 鸦片战争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中国人仓促地以采借西方文明的形式发起了近代化运动。从只根据于直觉、完全出于防御目的的被动姿态开始,经历了价值观裂变、人文主义思潮兴起、政治变革、社会全面革新、制度层次近代化、“人”的近代化等阶段。整个过程曲曲弯弯、峰回路转,迅速快捷但又浮皮潦草。它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为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作了准备,但终究没能使中国“化”向近代社会。
关键词 近代化 近代性 过程
近代化是自17世纪开始于西欧的世界性历史潮流。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无论是愿意不愿意,都不可能自外于这股潮流。作为东方文明古国,以其太沉太沉的传统重负而迟误了历史的机遇,于是只能以被动的姿态让先进者推入这股大潮流中,由此开始了一个特殊的近代化过程。
(一)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近代化就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过程本身却无法在中国完整地再现。中国近代化过程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是从涓涓细流渐汇成滔滔江河,它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条颇为宽广的人工开掘的运河。这是因为,中国近代化并非中国社会自然演进的结果。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和急迫的救国救民历史任务的促逼下,近代中国人被迫以最快的速度采借西方文明,试图借用西方现成的近代化成果,作为救国救民的工具。但这些工具总是无效,中国人只能迅速而不断地更换并择用新的工具。于是引进西方近代文明的面迅捷扩大,形成了类似于杜鹃尚未谢去,秋菊却已竞相开放,继而冬梅已经枝头结蕾的奇特场面。诸如世界地图、蒸汽机图、“巴厘满衙门”(议会)同出现于一书,培根学说与先进的机器设备同时引进,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君民共主”学说几乎同时登场,第一所小学与第一条铁路同时诞生,“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之类的口号同时烽起,“开民智”口号与共和革命的枪声同时响起……,代表各领域、各层次、各阶段近代化的事物、思想学说,在短短的80年时间里蜂拥着挤上了中国历史舞台,轮回交叉地匆匆演示了一遍。形成了一幅多头并进、范围广泛的社会变革图景。由此,现代社会学家所罗列的现代化的表征,在中国近代这80年间即已渐次显现:
1、工业化,即社会经济由农业为主转变到以工业为主。这是一个国家近代化的基本标志。1859年太平天国领袖洪仁轩提出了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也可以说是第一个资本主义工业化)的纲领,是为中国向这个方向启动的标志。接着,60年代产生了近代军事工业,建成了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不仅是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产生的标志,更重要的是,这批最早从西方移植来的近代经济植株,成为改造中国这片中世纪荒漠的第一片资本主义绿色。在这以后,这片绿色逐渐蔓延、扩展,从只造枪炮、轮船的军事工业,扩大到民用的纺织、粮食加工、造纸、火柴等轻工业和交通运输、通讯业,从官僚把持的官办工业演进至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并且在这个基础上又发展起内外商贸、金融业等等,渐渐形成了散布于全国的资本主义绿色植被,使荒漠不再是荒漠。而且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倾向的出现:近代技术和机器渐次取代手工劳动和手工工具,非生物性动力开始替代人力、畜力作为生产、运输和通讯的基础,近代工商业在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开始发挥作用,等等。至20世纪初年,政府终于放弃了传统的重本抑末立场,先后推出了各种近代经济政策,如商法、工商企业注册登记制度、商标制度、会计制度等。同时负责工商经济管理的政府机构产生,企业的经营管理方法科学化并不断完善,说明近代经济已开始成体制地向前发展,这就为整个社会的近代化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知识结构的近代化。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社会,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当时中国人知识结构的真实反映。鸦片战争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这种偏狭、单一的传统知识结构的失败。一些明智的中国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一点,因此在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魏源便分别从实践上、理论上发起了中国人知识结构更新的过程。中国人对近代知识的探求呈现出两个趋向: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而且,这两大系统的知识不断地扩大、加深——在自然科学领域,从枪炮制造技术,扩及声、光、化、电之学,进而涉及西方现代数学、物理等学科;社会科学领域,从考察西洋各国的“情状”,扩及到近代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学科,从而使中国人的知识结构开始了革命性的转换。这一转换的意义是伟大而深远的,它推动了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军队的近代化,以及政治领域的变革潮流,观念领域的弃旧向新。
3、政治领域的近代化。政治领域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是:民主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的扩大、行政管理机构的科层化、法治取代“人治”等。这些也是近代化的主要内涵。鸦片战争前后,处于专制政治之下的一些中国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