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近代化历程.docxVIP

 晚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近代化历程.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晚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近代化历程

晚清时期我国出版业的近代化历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出版业中官书局与民间书坊、书肆及私人刻书三足鼎立的格局被打破,变为官书局、民间书坊、书肆、私人刻书与传教士出版机构、洋务派翻译机构五分天下的局面。同时,传统出版业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也逐渐向近代化转型。笔者认为,从鸦片战争到戊戌维新时期为近代出版业的转型期,维新运动之后,中国出版业才真正走向近代化。? 鸦片战争后,涌进中国大门的传教士们带来了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异国文明,为其殖民统治的需要,也为进一步宣传其教义,传教士们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出版的手段。因为他们认为要在短时期内控制中国,最迅速有效的办法就是出版书报。传教士们出版书籍,最初主要是为了宣扬宗教。但随着时势的变迁,宗教的成分逐渐减少,而西方先进科技与文化的内容逐渐增多。据统计,1810到1867年,新教传教士的译述中,关于基督教的出版物共687种,占总共译述795种的86%,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仅仅分别占6%[1](p.96)。到1875年,林乐知办的《万国公报》宣称,“本刊是为推广与泰西有关的地理、历史、文明、政治、宗教、科学、艺术、工业及一般进步知识的期刊”[2](p.9),出版宗旨已发生明显变化。? 洋教士出版机构的广为设置[3](p.42~71),给中国传统出版业带来巨大变革。首先是出书内容的改变。当沉溺于封建田园意境中的中国人被列强的船炮震醒后,人们猛然惊觉传统经史子集、八股诗文已无法应付时代的需要,面临解体之虞的中国人不得不开始其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在此期间,西方的传教士及后来的洋务派起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天算地理、声光化电之学,“均足补我国旧有学术之不足,而另辟一新途径”[4](p.112)。如前所述,洋教士最初来中国时译印的书籍中真正反映西方科技成果的书籍并不多,但即使是这些少量的译著,对于对世界几乎毫无认识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说,毕竟带来了异域的一些信息。而后来西方科技人文知识的不断传入,其思想启蒙作用更不可忽视。? 其次是印刷出版技术和设备的改进。传教士们来到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印刷出版技术。凸版印刷术、平版印刷术、凹版印刷术,以及铅活字排版法及影印、彩印等等技术的引进,新型印刷设备的使用,这些新技术的采用,对中国传统出版行业转向近代影响极大。综合分析外国传教士对中国近代报业的作用与影响 最佳答案 19世纪初,在清政府依旧实行专制统治且有诸多限禁的情况下,第一批基督教(新教)传教士来华办报,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自那时起,不断有外国人远道来华办报(鸦片战争后他们更是以征服者的姿态大举抢滩),至19世纪末,逐渐形成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香港、澳门、上海为基地,辐射广州、汕头、福州、厦门、台湾、宁波、烟台、天津、北京、九江、汉口等大城市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如《蜜蜂华报》(中国境内的第一份外报)、《中国丛报》、《得臣报》、《孖刺报》、《香港电讯报》、《华北捷报》、《字林西报》、《文汇报》、《晋源报》、《京津泰晤士报》、《香港华字日报》、《香港中外新报》、《中国教会新报》、《万国公报》、《申报》、《字林沪报》、《新闻报》等。截至中日甲午战争前(中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始於此),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文报刊约有80余种,外文报刊约有130多种。 ?它们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态势,以致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外报时期”。 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序幕由外国人首先揭开,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麼,在壁垒森严的“天朝帝国”,外报这个缺口是如何打开的,它又是怎样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繁衍生长的,它对后来的中国报刊乃至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本文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个探讨。 一 近代报刊的出版有赖於两个基本条件:社会政治条件和出版发行所需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尽管早则明末清初,迟则清代中期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就已经具备了后一个条件,但在当时的封建统治下,出版近代报刊所需要的社会政治条件却始终不具备。 清朝是报禁苛繁的一个朝代,清廷对新闻出版活动的控制历来十分严格。拿官报来说,谕旨和臣僚奏章哪些应抄发,哪些不应抄发,通过何种渠道抄发,往往由皇帝作最后的决定。对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亦有诸多限制。如康熙五十三年公布“各省提塘除传递公文本章并奏旨科抄事外,其余一应小抄,概行禁止”;雍正六年公布“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一概严禁,不许刊刻传播”;乾隆十一年公布“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在京提塘,将不发之事件,钞寄该督抚等,似此行私报密,甚为浅陋,传谕申饬” ?等。尽管乾隆以后这方面的限禁相对缓和一些,但是从根本上说,乾隆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同样是不允许自己控制以外的其他任何类型的报纸刊布发行的。对外来异质文化也是如此。康熙、雍正年间,清政府就禁止外国传教士在中国活动,其后限制愈

文档评论(0)

cigu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