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苏轼的思想状态
苏轼的思想状态 ????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另一方面他又因壮志难酬而苦闷,经常闭门思过,消极彷徨,时时向佛道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又是苏轼创作上的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就了他一生创作的高峰。比如,“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这首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词前有一段序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从序中的介绍来看,这首词写的不过是途中遇雨时所持的态度和所得的感受,然而,词人是在借此表露自己的人生态度,展示自己的宽阔胸襟。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由于“雨具先去”,同行者皆不堪,可以想见他们通身湿透、急匆匆寻找避雨处所的“狼狈”相。而苏轼却是另一番气度:他在风雨之中“竹杖芒鞋”,“吟啸徐行”,另得一番乐趣。骤雨泼身,可以置之度外;“穿林打叶”之声,可以充耳不闻。自然界的风风雨雨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遇上了只需坦然对待。仕途与人生旅途一样也免不了经历坎坷,只要有了这种坦然的态度就能安之若素。 ????但谪居于黄州,这毕竟是苏轼生平所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打击,因此他的内心世界与情感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尽管苏轼能够豁然地对待荣辱得失,但是对现实仍存在强烈的不满情绪,他渴望摆脱尘世烦扰、去过潇洒隐逸的生活。于是就有了洋洋洒洒的《临江仙》一文:“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以说,苏轼的词揭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其实,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以算作是作者内心世界的一种反映,而这里所说的“内心世界”,则主要是指苏轼的词,得到了彻底的升华。他的词已不再局限于伤春、伤别离、情相思,而是抒写了个人的政治理想、人生态度、内心的苦闷以及思想上的矛盾。经千百年之后,仍可以详见其人。苏轼通过自己的创作,进一步发挥了词的抒情功能与社会功能。在苏轼以前,由于词的题材与内容的大同小异,形式、句法、口吻、声情差异有限,尽管词人们在艺术上有不同的贡献,但多数词人的艺术个性却表现得不够深刻,不甚鲜明。某些艺术风格相近的词人作品,竟相互混淆,至今尚无法辨明。而苏轼的词则与众不同。在他的词里,不仅闪耀着鲜活的生命力,更有着十分清晰的面貌,即使把它混杂在别人的作品里,也能够把它识别出来。 ????元丰八年,神宗病故,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旧党人物开始得到起用,朝廷全面废除王安石新法,史称“元枯更化”。苏轼即被起用为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但苏轼对待新法,却有独到之处,他主张“参用所长”,反对执政大臣们全盘否定新法。这种注重现实利害的精神和耿直态度,又和一些像司马光等旧党人物产生分歧。自司马光病死后,苏轼更为旧党官僚所忌恨、排挤。于是苏轼再次要求外放,在元祜四年三月出任杭州。苏轼十五年后再次至杭,“江山故国,所至如归,父老遗民,与臣相问”。他勤政爱民,开浚西湖,赈济灾民,兴建医坊,又为百姓作了许多好事。 ????元枯六年二月,苏轼以翰林学士奉旨召还京都。入朝后本想有所建树,不料却又被旧党贾易等诬陷,心情郁闷不愿留在京城,于是再次上书请求外放,不久便被派往颍州,后又改知扬州、定州。?苏轼从黄州被召还,第一次在朝期间,主持过学士院考试和进士贡举。他为国家振兴积极荐举选拔后进,于是便有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陈师道等人才云集京都,一时文坛兴盛。苏轼俨然成为了文坛的领军人物,为北宋后期文学的发展,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直到后来旧党的支持者高太后病死,哲宗执政,于是新党人物又纷纷上台。但这时的新党早已抛弃了王安石变法的精神,将打击“元枯党人”作为主要目标,于是旧派人物纷纷遭到贬斥。王安石变法这一具有伟大意义的政治运动,竟蜕化为争权夺利的党派之争,苏轼更成为了党争的牺牲品。他被挤出朝廷,先是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安置;未到惠州又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仍到惠州安置。苏轼在惠州度过两年谪居生活,虽是衰迈之年,处境困顿,仍然关心人民,积极发展农业与兴修水利,为改善百姓生活不遗余力。绍圣四年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又被改贬至琼州安置,即被流放到海南岛。当时海南地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每无炭,夏无寒泉”。但苏轼不计个人忧患,积极为当地土族人民做好事,奖励农业生产,传播文化知识,破除陋习培养人才,勤于政务,后被赦免还朝。元符三年,苏轼获赦北还,海南父老“执手涕泣”。行至大庾岭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