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

陆咸:江南古镇与明清时期的吴文化 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市镇星罗棋布。这些市镇历史悠久,最早的如苏州的木渎,有二千多年历史;多数形成于宋、明、清时期,也有近千年左右的历史。时间最短的也有近二百年左右。因此,今天多以“古镇”相称。这些市镇居民稠密、经济发达,和纵横交错的内河航道相结合,形成联结全国的交通网络,是江南地区经济长期繁荣的见证,又蕴藏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这一时期吴文化的基础。 宋代以后,特别是在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这种建立在手工业技术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现在已经受到国内外理论界极大关注。美国加州学派的经济学家彭慕兰在他写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经济的发展》一书中,把我国的江南地区和欧洲工业最发达的英格兰相比,说:“1750年的长江三角洲,有人口3100万—3700万,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其经济发达程度可以与英格兰作比较研究。”他认为:中国江南地区的这种现象,“更接近新古典经济学的原则。”他把这种状况称为“早期工业化”。还有一些国外的理论家,也作了类似的研究。如美国经济学家麦迪森、日本学者杉原薰,美籍华人学者黄宗智等。 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大批市镇的出现。 江南古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它是由在粮食丰收的基础上产生的商品经济发展所推动的。 以太湖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在宋代,首先出现商品经济现象是在粮食领域。经过从三国时期的吴国和南北朝时期南方各国的统治者的长期经营,这一地区劳动人民胼手胝足艰苦劳动,极大地改善了水利条件。到南宋时期,特别重视粮食的耕作技术的改进,品种得到改良,广泛实行秧苗移植,重视改良土壤,农具也有很大改革,出现了铁搭、耘荡器等适合水田耕作的工具。水稻单产有了显著提高,成为我国粮食的高产丰产地区。据一些专家的研究,当时水稻每亩单产已达二至三石。由于粮食的丰产,在满足自用和提供国家漕运所需以外,还能向市场出售。贯通南北地区的京杭大运河,为这一地区的丰富的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当时所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这一谚语,表明这一时期的粮食用于商品交易部分已有相当规模,便催生了一批以粮食交易为主体的市场,出现了最早的古镇,如:苏州的枫桥、吴江的平望等。 第二批出现的市镇,是建筑在丝绸交易的基础上的。丝绸在江南地区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苏州草鞋山和吴兴钱山漾的考古发现中,都曾出现丝织物的残片,说明在约五千年以前,这里的居民就能养蚕缫丝织绸。但长期以来,农民生产的生丝只作是为贡品缴给国家,丝绸织物的织造和消费为皇家和官府所垄断。长期不准民间穿着丝绸服装,丝绸产品也就无从进入市场销售。到明代中期以后,官方对织绸制品的制造和使用的控制有所放松,普通百姓使用丝绸织物开始增多,民间织造丝绸制品的也大量增加,种桑、养蚕和缫丝、织绸成为农民的主要的家庭手工业。丝织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到全国,并出口到国外,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商品经济渗透到丝绸行业,也就涌现一批以丝、绸交易为主体的市镇。如吴江的盛泽、震泽、嘉兴的濮院、乌程的南浔、归安的双林等。 棉布生产在江南出现较晚。在元代,松江妇女黄道婆从海南引进和改进种植棉花和纺纱织布的技术,受到江南地区农民的欢迎。江南东部冈身地区,和北部沿江地区,主要是在松江和太仓、常熟沿江地区,土地含沙量较大,不太适合种稻,更适宜植棉,农民便易稻植棉,纺纱织布。由于棉布较麻布细洁,比丝绸便宜,更为一般百姓所乐用,有广宽的市场前景。便涌现一批以棉花和棉布购销为主的市镇,如松江的七宝、枫泾、青浦的朱家角,以及太仓的鹤王、宝山的罗店等。 江南地区市镇的形成,有一个从定期集市发展为经常集市的过程。一些原来只是居民很少的小村,只有定期的小集市,称为“草市”。随着市场交易的扩大,逐步发展成为长期集市的繁荣市镇。如盛泽镇在明代初年,是只有五、六十户人家的小村,后来成为六日一集市的“村市”。到明末清初,就发展成为经常进行丝绸交易为主的大镇,“四方大贾辇万金至者无虚日”。人口达到万户以上的。又如:双林镇在明代初年,不过是“户不过数百、口不过千余”的小村,到明末清初时户口已增至近万户,到清代道光年间,更成为“通行天下”的丝绸交易的大镇。一些以棉花和棉布交易为主的小城真的发展过程也大体如此。元代以后,江南地区的东部农民种棉的增加,便兴起了如鹤王、枫泾、七宝、真如等一批以棉花和棉布交易为主的市镇。 商品经济的持续繁荣,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多方面都实现了商品化,促使各类市场都有发展。如练塘镇以制造用于农业灌溉的水车为主;周庄、黄埭、唐市、唯亭等市镇以编织业为主的;周浦、新场以盐业经营为主体。各市镇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甚至在丝绸、棉布这两大产品的中间环节,也形成了分工不同的市场体系,在丝、布这两大产品中不同品种也形成各有特色的市镇分工。如在丝绸方面,南浔镇主要是湖丝批发;盛泽、双林镇主要销售绢绸,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eizhuangbure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