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变迁的原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河变迁的原因

黄河变迁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历代对河源的探索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对这一象征着中华民族古文化摇篮的河流发源地,曾进行过长期探索。 1.古代“河出昆仑”及“伏流重源”的臆说 《尚书·禹贡》最早就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的记载。说明远在公元前五至三世纪,当经济文化发展较高的中原地区与西部河源地区还没有发生直接联系的时候,我国人民就已经知道黄河是发源于今青海东部积石山一带。成书于《禹贡》之前的《山经》说:“昆仑之丘,……河水出焉”。《尔雅·释水》:“河出昆仑虚。”《淮南子》:“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据胡渭考证,“自汉以前,但知昆仑在中国西北,终未明在外国某地也”。说明人们对当时为戎羌诸族所占居的黄河上源一带的真相,还不很清楚,所云黄河出于昆仑,可能来自间接传闻或是一种臆度。 汉朝通西域后,“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从此,将今新疆西部的于阗河当作黄河源,于阗河所出的于阗南山称为昆仑山,成了河出昆仑说的根据。 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在西域的传闻,于阗河“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其后,班固更进一步加以引申说:“蒲昌海,一名盐泽者也。去玉门、阳关三百余里,广袤三百里。其水亭居,冬夏不增减,皆以为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古代“导河积石”和“河出昆仑”的传说,便这样与西域流传而来的“潜流复出”的说法揉合在一起,发展成为“伏流重源”的谬说。 2.晋、唐时期对青海河源地区的初步认识 魏、晋时期,内地人民从对吐谷浑所据青海地区的密切往还中,逐渐了解到河源不在新疆,而在青海境内。晋代张华所著《博物志》第一次提出“源出星宿”。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平定吐谷浑后,在今青海贵德以西黄河上源地区设置河源郡,也表明了当时人们对河源所出地区的确认。及至唐代,和青海、西藏等地的羌、藏族人民交往频繁,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到达河源地区:“阅月,次星宿川,达柏海上望积石山,观河源。”按星宿川唐《十道图》别作“星宿海”。柏海当即今黄河源上的扎陵湖。藏语扎陵系白而长之意,“白”与“柏”同音。后吐谷浑为吐蕃所并,唐蕃之间来往不断,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曾“率其部兵次柏海,亲迎于河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大理寺卿刘元鼎作会盟使出使吐蕃,进入黄河上源“虏曰闷摩黎山”。据吴景傲《西垂史地研究》考证,闷摩黎山即今巴颜喀拉山,对河源的认识又进了一步。可见唐代对处于入藏通道的河源地区已有所了解。 3.元、明、清三代对河源地区的考察与成就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世祖派满族人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都实所率领的河源勘察队进行了我国历史上对河源地区的第一次大规模考察。潘昂霄著《河源志》一书,记载此行时曾越过黄河上源的两巨泽“阿剌脑儿”(指扎陵、鄂陵二湖),及“粲若列星”的“火敦脑儿”(指星宿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河源考察的珍贵文献。 与都实同时期的临川人朱思本,得帝师巴尔济苏所藏梵文图本,译为汉文,其内容与潘昂霄的《河源志》互有详略。但他提到河源“水从地涌出如井,其井百余,东北流百余里,汇为大泽,曰‘火敦脑儿’”。已明确指出河源来自星宿海西南百余里,正是今天卡日曲的位置。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僧侣宗泐往返西域,途经河源,在其所作《望河源》诗序中自记:“河源出自抹必力赤巴山,……其山西南所出之水则流入牦牛河,东北所出之水是为河源”。按藏语“抹必力赤巴山”就是黄河与长江上源分界之山,即巴颜喀拉山。牦牛河即长江上源通天河。今卡日曲和通天河支流正是一山之隔,两源相去仅十多公里。由此可见,宗泐所见的河源,也是卡日曲,和朱思本所指河源是一致的。方舟网讯: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以拉钖、舒兰为首的考察团,在探寻河源后,所进呈的《星宿海河源图》中,发现星宿海以西黄河有三条源流,“三河往东顺流入于扎陵”。五十六年(1717年)清政府在全国进行大规模测量后所绘《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完成的新《皇舆全图》,以及当时人齐召南所著《水道提纲》,都误将三条上源的中支“阿尔坦”认作黄河正源。 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遣“阿弥达前往青海,务穷河源”。据《湟中杂记》记述,阿弥达“查看鄂墩他拉共有三溪流出。自北面及中间流出者,水系绿色;从西南流出者水系黄色;……西面一山,山间有泉流出,其色黄。询之蒙、蕃等,其水名阿勒坦郭勒,此即河源也”。阿弥达所

文档评论(0)

yunlajia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