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培养计划2014522.doc

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培养计划2014522.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培养计划2014522

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年制卓越中医人才培养方案 (2013修订) 七年制中医专业是高层次的高等中医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中医人才的重要形式,是获得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的有效途径。学校自1996年开办七年制中医学专业以来,遵循中医人才成长规律,不断进行改革探索,先后在1999年、2004年、2009年对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为了适应医疗改革和中医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在总结中医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特制订2013版七年制卓越中医人才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坚持“七年一贯,本硕融通,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整体优化,面向临床”的指导原则,在院校培养的基础上,与师承教育、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职业以及传统文化素质;系统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现代医学知识,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正确的中医思维方法、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高素质、强能力、卓越型中医人才。 二、培养要求 采用“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教学模式。推行“三个结合”,突出“四个加强”,即注重继承与创新的结合,理论与临床的结合,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加强中医思维训练,加强中医临床能力培养,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最终实现临床专业硕士学位授予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一)素质要求 1.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具有良好的公民道德与职业道德,遵纪守法,心理健康。 2.热爱中医事业,将中医事业的发展和维护人类的健康作为自己的职业责任。 3.尊重患者及家属,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交流、沟通的意识与能力。 4.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依法行医的法律观念,能够用法律保护患者和自身的权益。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身体健康。 7.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知识要求 1.具有较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具有较强的古汉语水平。 2.掌握中医学基础理论、方药理论的基本知识。 3.掌握《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学的经典理论与知识。 4.掌握中医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知识。 5.掌握必要的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及诊疗技能。 6.熟悉中医“治未病”等预防医学知识及中医康复知识;熟悉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知识。 7.熟悉基本的药理知识及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熟悉预防医学,了解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传播的基本规律及防治原则。 9.熟练运用循证医学等科研方法,掌握循证医学的研究思路。 10.熟悉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的有关知识,熟悉国家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三)技能要求 1.具有较强的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史采集、病情诊察和书写病历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对急症进行初步诊断、急救处理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古典医籍及整理古籍的能力。 3.具有运用诊断学基础知识进行体格检查的能力;具有合理选择临床技术和方法、手段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治疗的能力。 4.具有坚实的中医传承能力和较强的创新发展能力。 5.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养生康复保健等方面知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6.具备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利用图书文献资料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能够运用一门外语熟练阅读有关专业的外文书刊。 7.具有较强的中医药临床科研和教学能力,并在某一方向具备较强的发展潜能。 三、培养方案 (一)主干学科 中医学 (二)主要课程 古代汉语、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治法与方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针灸学、医学机能学、医学形态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 (三)课程设置 1.设置要求 在课程体系中体现“通人文,重传承,强经典,多临床”的培养思路,并将“先中后西,全程临床,科研前移,对接规培”的培养模式贯穿其中,最终实现传承能力、思辨能力、临床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课程设置突出两个特色: (1)先中后西。通过入学教育、课程设置等方式让学生首先建立中医思维,即3.1“先中后西”:在第一学年除公共课外,只开设中医基础类课程,进入第二学年后逐渐开设其他中医类课程及西医课程;西医基础课程进行部分整合,在第二学年开设医学形态(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机能学(生理学,生物化学)。 (2)全程讲座。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强化中医思辨能力培养,在第1学期至第4学期根据课程进度,安排相应的中医基础讲座,

文档评论(0)

gangsho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