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docVIP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

宗教与中国现代慈善转型——王振耀 ——兼论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 2012年03月06日 14:37:43 中国民族宗教网 点击:次慈善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慈善事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宗教与慈善的关系,从而促成宗教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拟从宗教与慈善的历史渊源、慈悲与宽容、宗教慈善事业与现代慈善福利服务事业的有机联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慈悲、宽容、专业奉献及养成教育的价值,并提出应该转变社会理念,促进现代慈善与宗教的良性合作机制。 慈善与宗教的密切联系是人所共知的。在中国慈善事业向现代转型的历史性进程中,如何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妥善处理好宗教与慈善的关系,从而促成宗教与慈善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慈善事业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宗教与慈善的历史渊源 宗教与慈善有着密切的历史渊源。各大宗教,几乎无不为行善立论,并为善行善举的规范与推广进行多种论证,劝善几乎成了所有宗教的基本内容之一。 以中国社会相当熟悉的佛教为例,就提出慈悲、修善的理念,并提出因缘学说,要求报众生之恩。在《大智度论》卷27中就指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这里说的就是树立慈悲的理念,对社会取宽容态度,对众生慈爱,对贫困施救。《法华经》倡导:“大慈大悲,成无懈怠,恒求善事,利益一切”,更是要求将慈悲之心外化为各类救助行为。 我国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所供养的地藏王菩萨,其著名的誓言“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说的就是要用一种献身精神来积极行善;而其23种恶业因果的理论,如“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实际上是教授一种方法,规劝信众提高修养并致力于行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佛教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遗产都是以佛教的形式出现的。我们的许多成语,包括积德行善、善有善报、恶有恶劣报等,其实都是佛教的用语。特别是积德行善,乐善好施等,客观上成了中国人的一种普世价值。 伊斯兰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是源远流长,其对于慈善更是有明文规定。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古兰经规定:每个穆斯林都有施舍的义务。这种施舍,在伊斯兰法中进行了相当具体的要求,比如,一个十分明确的规定就是,当穆斯林占有的财富超过一定限额时,必须按一定比例缴纳天课;而且,每年除正常的消费开支外,其余的财富按其性质,均应缴纳不同比例的天课。此外,天课比例的份额为,金银首饰的纳课比例为2.5%;矿产为20%;农产品根据土地灌溉状况的不同,分别为5%和10%;其他商品和货物按市价折现金纳课2.5%等等【注①】。什么人应该接受天课接济呢?《古兰经》明文规定,“贫穷者、赤贫者、管理赈务者、心被团结者、无力赎身者、不能还债者、为主道工作者、途中贫困者”。也就是说,需要对各类困境及贫困者进行救济。 基督教对于慈善的影响更大一些。在《圣经》中,就有这样的论述:“藐视邻舍的,这人有罪;怜悯贫穷的,这人有福。”最有意味的是,基督教传播的是一种原罪的文化。尽管新教伦理促成了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富不仁概念相似的是,《圣经》中也有“富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的说法,正是这样的负罪感促成基督文明影响的富人们较为积极地参与捐赠。至今在基督教文化影响传统的国度里,劝募行为相当普遍,有的甚至敲门索捐,社会已经习以为常。 基督教的捐赠理念,到了工业革命以后,就转化为卡内基的著名论述:“拥巨富而死者耻辱”。美国社会特别强调捐赠是一种社会责任。卡内基就认为: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是如何适当地管理财富,以使富人与穷人之间依然可以保持兄弟情谊,和睦相处。老洛克菲勒的好友与顾问就规劝他说,如不在生前以高于聚财的速度散财,他的财产将发生雪崩,祸及子女,殃及社会;罗斯福总统则认为,富人出钱救济穷人不是慈善,而是尽一份社会责任,社会稳定了,对自己也有利(资中筠,2011)。 应该说,宗教与慈善的联系是多方面的。在许多国家,宗教已经成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宗教的传统甚至形成基本的生活方式,如不同的宗教都有不同的节日,甚至不同的历法等,而宗教中关于慈善的理念也自然地形成为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在基督教文化影响的国度中,宗教组织往往直接作为慈善组织来看待,这是与其他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区别。 二、慈悲与宽容:社会美德与现代慈善构成的重要基石 慈悲与宽容,是社会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社会的和谐,需要众多美德的提倡和养成,而慈悲与宽容,恰恰能够促成人际关系的和谐。因为,慈悲,就能够对于社会的许多矛盾采取积极的态度来想方设法解决,而宽容,就不太会斤斤计较于各类不那么文雅的行为,从而促使各类复杂的矛盾向着缓和的方向发展。 慈悲,是对各类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bitji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