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海南部的构造演变
南海南部地区油气资源丰富,基本处于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盲区。出于油气勘探开发的目的,东南亚各国以及美国、日本等纷纷通过国际合作对南海南部地区进行了多次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南沙海域分布着几个中小型沉积盆地,包括中建南、曾母、北康、南薇西、礼乐、西巴拉望和北巴拉望(后文简称为西北巴拉望盆地)、南沙海槽、文莱-沙巴等盆地。通过采集到的海域地球物理资料,许多学者对该区的深部结构、构造、沉积地层和沉积相特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工作,并从各个角度分析了这些盆地的构造与演化特征(钟广见,1996;姚永坚等,2002;杜德莉等,1998;姚伯初等,2004;戴春山,2011;吴世敏等,2005)。南沙海域南部这些主要的沉积盆地都经历了拉张、俯冲碰撞及走滑等各种演化阶段。在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各盆地具有不同盆地原型和沉积构造特征。换言之,各盆地尤其是主要盆地是不同原型盆地的复合叠置型盆地(张翀等,2007)。但以往的研究将盆地的演化和构造边界的演化割裂开来,没有从统一、演化的角度进行研究,或是从单个的盆地演化阶段或演化背景出发,没有考虑南海南部主要的新生代盆地在演化过程中动力学成因上的一致性与特殊性(熊莉娟,2012),本课题以南海南部深部背景、板块作用过程以及构造热时间等大地构造背景为基础,将断裂演化与盆地演化结合起来研究。
南海深部地壳结构蕴含着南海海盆形成演化历程的重要信息,是探讨边缘海形成演化的“骨架”及深部动力学的基础。为加强南海南部及深海盆洋壳区的深部结构探测,从南海全局的角度研究其形成演化问题。2009年在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南海大陆边缘动力学及油气资源潜力”的支持与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二所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在南海南部海区完成了2条海底地震测(OBS2009-1、OBS2009-2),填补了南海南部深地震探测的空白,对于构建南海的形成演化理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赵明辉,2011)。研究区内礼乐滩表现为自由空间重力高值异常带,南部的南沙海槽为一条NE-SW走向的负重力梯度带(金庆焕和李唐根,2000);中央次海盆地区为低值正异常区,盆内的海山处为高值负异常(姚伯初等,1994);西南次海盆空间重力异常呈北东向分布,对应于海盆扩张脊的长龙海山表现为一个负异常,这与大洋中脊的重力异常特征一致(金庆焕和李唐根,2000),说明扩张脊相对于周围岩石来说表现为低密度物质。研究区磁异常特征主体走向以NE和近EW向为主,由西南部的-100nT向东北礼乐滩南部增至100nT;南沙群岛岛礁区表现为局部高值磁异常区,异常值在-50~100nT之间变化(金庆焕和李唐根,2000)。深海盆区表现为磁条带异常区,以中南海山分界,中央次海盆磁条带近EW向,磁异常较高,而西南次海盆展示近NE向磁条带,磁异常较低(Li et al.,2007)。磁异常强度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基底岩石磁化率不同,或是由于西南次海盆高的热流值导致较薄的磁化层而引起的(Li et al.,2007)。南海南部的深部结构研究主要是根据重力和水深资料来计算地壳厚度及莫霍界面深度(苏达权等,1996;苏达权,2002;Braiterberg et al.,2006),地震探测资料主要是根据有限的国外公开发表的声纳浮标、单道地震和双船扩展地震剖面(Ludwiget al.,1979;Taylor and Hayes,1983)。研究区莫霍面埋深总体变化趋势与水深呈镜像关系,又不同程度地受到新生代隆坳格局影响。南沙岛礁区的莫霍面埋深多在20km以上,表现为自SW向NE逐渐加深,至礼乐滩达到最大(28km);在西南次海盆与中央次海盆的交界处,莫霍面等值线表现为急剧变化的梯度带,在海盆内莫霍面埋深降至12km以内;在南海南缘的新生代沉降带内,出现多处莫霍面上隆现象,万安盆地、曾母盆地、南沙海槽等处莫霍面埋深仅12-16km,若除去新生代沉积层,这些地区地壳非常薄(赵明辉,2011)。
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科学院南沙综合科学考察队采集的多道地震剖面表明,南沙海区前新生代基底主要由变质或未变质的沉积岩组成,被侵入岩和喷出岩所复杂化(Liu et al.,2004)。南沙海区及其西部和南部陆区在中生代时有强烈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显示了这些地区的陆壳性质,即前人所谓巽他古陆的存在(周蒂,2005)。现在,在南海北部陆架基底中发现大量燕山期花岗岩类(李平鲁等,1988),而且在南沙岛礁区的地震剖面上也发现沉积基底中有一些可能是岩浆岩的地段。Kudrass et a1.(1986)报道在礼乐滩西南仁爱礁和仙娥礁西北坡拖网获得蚀变闪长岩,流纹凝灰岩及蚀变橄榄辉长岩,同网获得的页岩时代为中三叠世以及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是否在南沙岛礁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