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容中医学_8雀斑黧黑斑面黑精选
面部常见损美性疾病一、雀斑 定义 发生在面部皮肤的浅褐色或深褐色点状色素沉着斑,因其状如雀卵而得名。 西医也称之为雀斑。 特点 青春期发病或加重 女性多见 多伴家族史 日晒后加重 皮损为针尖至芝麻大小褐色斑点 斑点数目不定,不融合,无自觉症状 病因病机 肾水不足 火热郁结 临床表现 多发于6~7岁,青春期达到高峰,日晒后加重; 好发于体表暴露部位,面部多见,颈部,手臂背部也可见; 皮损为针尖至芝麻大小的褐色斑点,对称分布,互不融合 无明显自觉症状 损美评价 破坏肤色协调,面部皮肤白皙者更为明显,给患者带来心理阴影和创伤。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肾水不足 证候;面色无华,皮疹呈淡黑色,点状对称分布于鼻、面颊。舌淡,苔白,脉细数。自幼发病,有家族史。 治则:滋补肾阴,活血消斑。 方药:六味地黄汤和四物汤加减 组方加减: 如有五心烦热,盗汗颧红加知母、黄柏 如有腰腿酸痛、气虚乏力加五味子 如有视物干涩,迎风流泪加枸杞、菊花 加强祛瘀效果加桃仁、红花、五灵脂 外治 中药剥脱剂:五妙水仙膏 中药面膜:白芷、白茯苓、滑石、绿豆粉 毫针刺法: 主穴—三阴交、曲池、足三里、肾俞 配穴—肝俞、血海、命门 二、火热郁结 证候:皮疹呈黄褐色或淡褐色粟粒大小斑点,颜面、手背部多见,日晒或夏季加重,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则:祛风清热,凉血活血 方药:犀角升麻汤加减 组方加减: 月经一月数行的轻用川芎,加黄芩、黄连、丹皮 外治 中药剥脱剂:五妙水仙膏 中药面膜:白芷、白茯苓、白菊花、白及、丹参、白蜜 祛斑散:冬瓜仁35g,莲子粉25g,白芷粉15g 毫针刺法: 主穴—三阴交、曲池、足三里、肾俞 配穴—肝俞、血海、命门 治疗补充 临床常用成方: 加味逍遥丸 乌鸡白凤丸 杞菊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金匮肾气丸 参苓白术丸 临床常用成方2 1)雀斑方:白僵蚕、细辛、黑牵牛 2)时珍正容散:猪牙皂角30g,紫背浮萍30g,白梅肉30g,甜樱桃枝30g,鹰矢白9g 3)玉肌散:绿豆250g,滑石、白芷、白附子各6g 4)润肌膏:当归15g,紫草3g,麻油120g 预防调摄 防止日晒。 多食蔬菜、水果、粗粮。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调畅情志。 不宜滥用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病例分析 龚某,女,15岁,自述8岁开始出现皮损症状,近期加重,母亲亦有雀斑病史,就诊时面色无华,皮疹呈淡黑色,点状对称分布于鼻、面颊。颜面、手背部亦可见,自诉日晒或夏季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略数。 请写出中医病名及辩证分析,并写出理法方药 二、黧黑斑 定义 发生于面部,以浅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性斑片为特点的损美性皮肤病,中医也称为“肝斑”、“蝴蝶斑”、“妊娠斑”。 类似于西医的黄褐斑。 特点 对称分布 形态大小不定的褐色斑片 摸之不碍手 无明显自觉症状 多见青中年女性 多数情况下病程较长 日晒后加剧 病因病机 肝郁血瘀 脾虚湿蕴 肾精亏虚 冲任失调 临床表现 好发于中青年已婚妇女,男性也可患病,,大多与肝病与日光暴晒有关。 多发于颜面部,如面颊部,颧部,前额,上唇部最为明显 皮损为淡褐色、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对称分布,大小不定,表面光滑,抚之不碍手,无炎症及鳞屑,可散发亦可融合成片 可随季节,日晒,情绪,内分泌变化而变化,无明显痛感或痒感。 损美评价 治疗注意标本兼治,内外兼顾,同时防止日晒,适度脱色。 鉴别诊断 治疗 一、肝郁血瘀 证候:斑片多呈栗皮色,地图状,不均匀,月经前斑色加深。伴胸胁闷涨,烦躁易怒,口苦纳差,经前乳房胀痛,痛经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苔薄白,脉弦。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药:加味逍遥丸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组方加减:月经先后无定时加香附、川芎、佛手 不思饮食加焦山楂、焦神曲 睡眠不安加合欢皮、夜交藤 外治 中药面膜:五白膏 针灸治法: 毫针刺法:主穴—肝俞、肾俞、风池、阿是穴 配穴—迎香、太阳、曲池、血海 刺络拔罐法:大椎穴,两侧肺俞为三角刺络区,消毒三棱针点刺后拔罐,每周1~2次,6次1个疗程。 二、脾虚湿蕴 证候:面色萎黄,淡灰褐色斑片,斑色隐隐,边界不清,伴神疲乏力,饮食不佳,脘腹胀闷,或带下清稀。舌淡胎腻,脉滑。 治则:健脾益气,化湿祛斑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方加减: 兼下肢水肿,口臭加焦山楂,荷叶、草决明子 外治 毫针刺法: 主穴—脾俞、胃俞、阴陵泉、足三里 配穴—迎香、太阳、曲池 1)中药面膜:当归、川芎、沙参、柴胡、防风、天花粉各20g,冬瓜仁、白芷、白及、绿豆各10g 2)菠菜牛奶面膜:菠菜200g,牛奶15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