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

组胺H1受体拮抗剂的研究与开发 [摘 要] 简介组胺H1受体活性及结合位点,综述二苯并[a,d][7]轮烯-5-胺类、1,2,4-三唑并[4,3-a]喹唑啉-5,(4H)-酮类、咪唑[1,2-a]吡咯[3,2-d]氮杂类、苯并[5,6]环庚基[1,2-b]吡啶类、(ω、ω-二苯烷基)-1H-咪唑类、4-吲哚基哌啶取代苯甲酸类以及N-羟基氨基甲酸酯类H1受体拮抗剂的作用机制和构效关系。作为抗过敏性疾病的主要药物之一,H1受体拮抗剂能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阻断组胺与H1受体作用,从而抑制组胺的生物学效应。 [关键词] 组胺受体;H1受体拮抗剂;作用机制;构效关系 [正文]过敏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近10年来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人数约占全球人口的20%~25%,并呈逐年递增的趋势。过敏性疾病涉及体内多种介质的生成和释放,其中最常见的介质之一就是是组胺。组胺是一种分子质量较小的自体活性化合物,由L-组胺酸在组胺脱羧酶的作用下脱羧而成,广泛分布于人体各部分组织,主要存在于肥大细胞与嗜碱性粒细胞中,当人体受到创伤或抗原抗体反应等刺激时,其以活化形式被释放出细胞外,成为免疫和炎症发应的主要介质。近年来组胺的其他生理活性也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2001年Baron等发现, 当组胺在过敏的伤害感受器上非正常表达时,机体会产生灼烧样疼痛;同年,Andrew等发现,猫的前脊髓丘脑板层Ⅰ(spinothalamic laminaⅠ)上有些神经细胞只对组胺敏感,而机械刺激或热刺激对这些细胞产生影响。因此,人们推测表皮注射组胺所致灼热感可能是由这些神经细胞通过某种神经通路而产生。此外,还有报道称,局部产生的组胺与肿瘤细胞上表达的不同组胺受体相结合后会表现出促进或抑制细胞增殖的“双刃剑”效应。也许将来人们对组胺的生理作用还会有更新的认识。 1 组胺H1受体活性及结合位点 目前人们已经发现的组胺受体有H1、H2、H3和H4四种亚型,其中H1受体与近年来发现的H4受体被激活后都会参与炎症反应。H4受体主要分布在骨髓、肺、脾脏、小肠、中枢及造血细胞中,与机体的 免疫反应有关。而H1受体则主要分布在中枢组胺能神经元中及外周的胃肠道、气管、子宫、血管平滑肌、心脏、皮肤等组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细胞膜成分。H1受体被组胺激活后,会促使血管舒张和毛细管渗透性增强,并导致血浆渗出、局部组织红肿及支气管和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等效应。Raffa等还意外发现有些抗H1受体药物如酚妥拉明等能抑制疼痛,提示H1受体与疼痛之间也有一定关系。最近人们通过克隆人类H1受体(HHR1)寻找到组胺及组胺拮抗剂与H1受体结合的新方式,并且发现了受体和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位点。HHR1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具有七个跨膜结构(TM),这些TM含有许多保守的氨基酸残基,其中一些芳香氨基酸残基(如TM3的Try108,细胞外区3末端的Phe 184,TM5的Phe 190和Phe 199,TM6的Phe 424、Trp 428和Tyr 431)是重要的亲脂性作用位点,它们与另外5个氨基酸残基(Asp 107、Trp 158、Lys 191、Phe 432和Phe 435)一起形成亲脂性空穴,这个空穴是H1受体拮抗剂的主要结合位点。Asp 107和Asn 198是HHR1与组胺结合的最重要的两个氨基酸残基,如果缺少这两个氨基酸残基,组胺与HHR1就失去亲和力,不能激活组胺受体而产生相应的生理效应。 2 H1受体拮抗剂 H1受体拮抗剂可竞争性地与H1受体结合而阻断组胺与H1受体的作用,从而抑制组胺发挥生物学效应,起到抗过敏的作用。H1受体拮抗剂大致可以被划分为两代,第一代称为传统抗组胺药物,它们容易透过血脑屏障与相关受体发生亲和反应,致中枢镇静作用的发生率约为50%,而第二代则被称为非镇静抗组胺药(NSA),致中枢镇静作用的发生率降至7%,且耐受性好。然而,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对心血管系统具有潜在毒性,主要会导致心律失常。因此人们一直在继续寻找毒性作用更小、活性更强甚至具有多重活性的新型H1受体拮抗剂,近年来已 找到可以镇痛的H1受体拮抗剂,且有研究报道称H1受体拮抗剂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抑制静脉桥内膜的增生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2.1 三环类H1受体拮抗剂 2.1.1 二苯并[a,d][7]轮烯-5-胺衍生物 Duart等研究认为,只要运用分子拓扑学(moleculartopology)原理,在足够多的拓扑指数中进行选择,就可以寻找出具有抗组胺活性的化合物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他们设计并运用组合化学技术合成了9 000多个三环类抗组胺化合物,并对它们进行了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其中化合物1和2对组胺所致小 鼠皮肤反应具有比特非那丁更强的抑制活性,可作为结构修饰和活性优化的先导化合物。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提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