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思想.docVIP

[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思想.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思想

从庄子的审丑形象中体会庄子的美学精神 摘要:庄子学派的著作本来是政治哲学作品,但其中包涵着丰富广阔的智慧,其中就有丰厚先进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审美的本体源于“道”,审美欣赏是体道者对“道”之美境界的“逍遥游”。基于此,在庄子的文章中创造了大量的丑陋形象,如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本文主要就《德充符》中的丑陋群像作分析,以阐述庄子的美学观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归根结底却是浑然为一。这作为一种“心态”或“精神”,反映在人的观念形态上就是“忘形”与“忘情”。 关键词:丑中有美 人生美学精神 “忘形”与“忘情” 现代性启示 正文 中国文化历来有重视现实人生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旨归在于解决人生问题,儒释道概莫能外。庄子作为道家文化的最大代表,现实人生、个体生命始终是其关注的焦点。在《德充符》这一篇中,庄子集中表达了“德”的内涵。具体表现为“忘形”与“忘情”,所谓“忘形”,就是物我俱化,死生同一;所谓“忘情”,就是世界上不存在宠辱,贵贱,好恶,是非。有“德”的人,生命自然流露出一种精神力量吸引着人。这对于处于当代喧嚣浮躁的工业时代的人来说,依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性。 在李泽厚三卷本《中国美学史》美学著作中,该书设专章论述了庄子的美学思想,美论部分从五个方面具体阐释了庄子关于“美”的思想:一、美在“无为”;二、“法天贵真”;三、追求无限之美;四、丑中之美;五、美的相对性。受此启示,我想认真讨论庄子美学中的“丑中之美”,集中表现在《德充符》一篇中四个外貌丑陋而受众人赞誉的人所体现的庄子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美。 一、具体审丑形象的启示:丑中之美 (1)兀者王骀:幸能正生,以正众生 审美主体的超越性,兀者王骀有“不言之教,无形而心成”在于他能了生死,“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虽天地覆坠,亦将不与之遗。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庄子继《齐物论》中“物我和一”的观念,王骀修己,以知得心,以其心得其常心,故能安然视物。庄子借孔子的口说“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所谓“止水”就是庄子心中最高形式的“道”,有类似于柏拉图设想的“理式”,它不同于世俗的道德观念,伦理社会所要求的德行往往沦为统治者压迫人民的工具“窃钩者诛窃国者侯”,正是庄子强烈蔑视世俗伦理甚至是审美标准的原因。进一步,庄子以受命于天地的舜和松柏之“正”,引出“幸能正生,一正众生”的中心思想,所谓“正”,即聚天地之精华,拥有纯朴而至真的“道”的内涵。这是“德”的第一个层次,所谓自立立人,自己得道了,就要教育万民众生。“彼且何肯以物为事乎!”作为外在的短暂的“物”即外貌外形,在庄子看来都是无足轻重的。 (2)申徒嘉: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申徒嘉和子产的论辩中,进一步论述了“德”者的形态。凡世之人“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揭露了人的本性,在社会生活中,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过错,也不认为自己罪该万死,而是抱怨社会,抱怨身边的其他人,总为自己的存在和行为寻找理由,不能真正的认识自己。不能作为一个人有所担当。“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在许多庄子讲解中都批判庄子消极处世的人生态度,笔者认为这是相当大的误解,甚至于说,庄子并没有贬低孔子的意思,而且对孔子有相当高的赞誉,孔子就是庄子心目中的“有德者”,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孔子周游列国,推销自己的儒家思想,可处处碰壁,落魄时“恍恍乎如丧家之犬”,终不能改其志,因为孔子认为这就是他的使命,知不可为也要为。这种人格理想再后世得到继承。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一介书生感时忧民,为万民呐喊,以及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知识分子苏东坡也深受其影响。在庄子设计的这几个外表丑陋而又内心高尚的人中,都不是隐于山野的得道者,而是积极出仕,为社会造福,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若”,哀骀他去鲁哀公而行,鲁哀公“焉若有亡也,若无与乐是国也”虽然文章中人物事虚构的,但能够表示庄子的态度,真正有德的人是会在社会需要他的时候出来服务于社会的,继而功成身退,不为名利所累。 而对于社会交往,庄子强调“游于形骸之内”,注重人的内在美,有“德”才充实。“游于形骸之外,不亦过乎”身形本是皮囊,今日美男子转眼白头翁,而身形的残缺在世人眼里是一种缺损,其实别人的残障于己没有什么影响,就是视觉美感不合常感而已。以貌取人向来被指为肤浅。作为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文化人的典型代表苏轼,其超然物外的旷达胸襟尤其来自庄学的陶铸。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宝绘堂记》),只要“游于之物外”,人生自能“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 (3)叔山无趾:天刑之,安可解 “夫无趾,兀者也,犹务学以复补前行之恶,而况全德之人乎”本节中,叔山无趾并没有像王骀“从之游者,与仲尼相

文档评论(0)

198405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