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知识精讲.doc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知识精讲.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知识精讲

高三语文第一轮复习: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 【本讲主要内容】 高考作文指导(一)——审题立意 古人云:“一题到手,如射之有鹄,能者一箭中,不能者千百箭不能中。能之精者,正如其心;次者中其心之半;再次者,与鹄相离不远;其下焉者,则旁穿杂出,而无可捉摸焉。”是啊,射箭要看靶子,有的放矢。作文要看题目,审题准确,全面,不折不扣地按照题目要求去做。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由是观之,审题立意当属话题作文的重中之重。 【知识掌握】 【知识点精析】 1. 吃透材料,根据命题意图确立观点 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中总是隐含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如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的某种限定等。审题时,首先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并据此确立自己文章的观点。 2006年全国卷Ⅰ,材料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到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住。题目一反常态,没有直接给出话题,而是要求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写一篇作文。考生想审清题目准确立意,只得吃透材料。材料中有两句最关键的话,即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和孩子说“它也很可爱啊!” 我们从牧羊人的角度出发,可以对这个寓言故事做出以下的理解:做任何事情不要简单模仿,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大小来做事,要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知等。模仿与创新自我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聪明的代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这样:给乌鸦练习本领的机会善待弱者强者学习应该鼓励向乌鸦致敬等。. 看清话题,正确理解关键词语 一般来说,试题中总会有一两个对理解题意起关键作用的词语,把握住这些关键词语,也就掌握了正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审题就不会产生偏差。 首先要看懂字面义。准确理解题目的字面含义,是领悟题旨的第一步。如2006年湖南卷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这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其难度主要在于考生对于意气的理解,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意气的解释有三点: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格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果考生能准确理解到其中任何一点,成文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当然,考场上是不能带词典的,所以考生对意气的理解不可能如此全面,这时可以采取组词法,如第一个词义可以组词意气风发第二个词义可以组词意气相投第三个词义可以组词意气用事如果能想到这几个常见的词语,再由这几个词语发散开去,那么以意气为题作文就显得容易了。 另外,千万不要把这个意气与哥们义气的义气混淆,不然写偏了题就悔之晚矣。与以往侧重议论文不同,今的题目有一个“我”,这是近年高题目中不多见的,更适合写成记叙、抒情类的文章我想握住你的手应该是心灵和心灵的碰撞,提倡和谐与社会的融合,引导学生在真情中感悟。写好关键是对手的理解,题目中的你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还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我想握你的手这个句式里表达出“我”的一种渴望,一种理想所以写作的时候要注意抒发真情。. 健康立意,努力显现积极的意旨 准确立意的含义不仅仅包括文章不能偏离话题,还包括文章内容上的思想倾向,价值取向。因此,高考作文行文中必须考虑文章所表现出的题旨是不是积极和健康。考场作文有四忌: 一忌思想观点离经叛道。某次联考,以“退一步想”为话题。一位考生大谈“日本侵占了东北,退一步想,还没有侵占华北;日本侵占了华北,退一步想,还没有侵占整个中国”,进而又谈“即使全部侵占了,也许我国在殖民统治下,早已像日本一样成为经济强国”,并举香港、台湾为例。这哪像热血激荡的中学生,活脱脱一副卖国贼的嘴脸,比“宁与外邦,勿与家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种离经叛道的思想观点,无论哪个民族,哪种社会,都会弃之如敝屣的。 二忌道德观念惊世骇俗。2001年全国卷,“诚信”话题的寓言材料旨在讽喻社会信用不足,题之神魂在于高扬“诚信”大旗,呼唤“诚信”的回归。某位考生立论“只要对自己有利,可以出卖别人,可以抛弃诚信”,仅得6分。“反弹琵琶”是别出心裁的好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反弹,国家的方针政策,人类共同呼唤的道德品质,如爱心、责任、思乡报国等,你敢唱反调么? 三忌精神世界消极颓废。一阵韩寒热,学生没有见到韩寒的博学与才气,却学会了韩寒的叛逆,在作文中充斥着仇富情节和厌学情绪,片面认为这就是个性化。2005年,某考生在高考作文中写到“政治老师满口仁义道德,心肠又冷又硬,从未见他捐过一分钱;语文老师仗着自己读了几本名著,不可一世,处处卖弄,以为别人没读便没了活路;数学老师废话连篇,我始终不明白,上街买菜与三角函数有什么关系”。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