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的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的课.doc

让对联走进语文教学的课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1   我国的对联源远流长、浩如烟海,其中不乏佳作。在语文教学中,把对联引进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并积极鼓励学生学习与撰写对联,必定会增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语文水平。   一、用对联介绍作者生平,导入课文   在语文教学中,文章作者或文章主人公生平的介绍,教师往往列出一系列资料供学生学习了解,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运用一副言简意赅的对联来引入作者的介绍,一定会激发学生的眼球和学习的兴趣,自然地导入新课。如教《廉颇蔺相如传》,在介绍作者司马迁时,我板书司马迁祠堂前一副对联:“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然后对这副对联具体解释分析,使学生了解到司马迁发愤著书不寻常经历。又借用鲁迅对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高度肯定《史记》这部皇皇巨著史学价值和艺术成就,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司马迁人格的伟大,调动学生情感。   教《赤壁赋》,介绍作者苏轼,可以引用清杨庆远为三苏祠撰的对联:“宦迹渺难寻,只博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不清,沉不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和楹联名家赞苏轼联:“身已无羁,撇下声名撇下谤;魂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一副联介绍三苏父子在文学上无可比拟成就与地位,以及他们千磨百炼中保持节操人生态度,第二副联借用苏轼《定风波》名句“也无风雨晴”,是苏轼人生低潮的心境写照,也是他豁达人生的境界写照。通过分析介绍,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作者生平与思想境界,理解到苏轼在人生低谷中表现出来的豁达态度,为学生理解《赤壁赋》这一文章作者的深刻思想内涵做一个铺垫。   二、利用对联归纳分析作品,训练学生归纳内容与主旨   对联可以概括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在学习古文时,我采用“对联激趣法”。即让学生利用对联归纳古文的内容与主旨,把学生的对联佳作在全班展示,激发学生的写作对联热情。譬如在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教师和学生分析与梳理文言文知识之后,在归纳课文的内容与主旨时,指导学生利用对联的形式来概括。先展示一副有关《廉颇蔺相如列传》对联,联曰:“凭智勇,完璧归赵,使不辱命,退而让颇,真乃英雄气概;能屈伸,袒肉负荆,谋则强国,戍则安邦,无愧丈夫品德。”让学生模仿,写出本文人物的对联。于是学生写出了“持璧叱秦王,凭智勇保家卫国;引车让廉颇,用宽仁先国后私”,“攻城拔寨,赢来威信强帝国;负荆请罪,留得美名耀青史”,“有智有谋,完赵璧战渑池显神勇;知羞知耻,破齐兵取阳晋见高风”等对联。这一副副对联从各个角度来赞美蔺相如、廉颇的形象,表明学生掌握人物性格,以及文章主题,达到了教学的目标。这比单纯整理某些词语翻译几个句子能更易于让学生更深入学习文章的内容与主题。   在学习《劝学》一文时,引入一联:“苟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这些言简意赅的对联贴切帮助学生消化了文章的思想内涵,起到了以少胜多的作用。在“对联激趣法”,学生的古文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能最大限度被激活与内化。   三、利用对联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水平   语文教学中有人说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虽是戏言,却是事实。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只见“文字”不见“语言”,只见语法不见章法的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文言词法和句法讲解与训练更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语法的确可以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加强语感,从而具有更高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但是,文言语法本身是枯燥的,让学生成篇整堂课在枯燥而又单调乏味的语法中学习文言知识,就如听天书,越听越怕文言文。   一副对联包含词性、词的结构、对仗、平仄等,有得还包含了词的活用句式倒装、被动、省略等,它几乎涵盖了古文基本的语法知识。实际上古人在学习古文中不讲语法,但他们的遣词造句以及语言感悟能力都很强,就是得益于他们在刚刚入学时上的“对课”。因而在古文的学习中,有意识的从一些简单的对联讲起,利用对联学习古代汉语知识,既学到对联里包含内涵深刻的主题思想,又学到高妙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如“玉阶朝橐笔,花县昼弹琴”,先可学习到“橐笔”与“弹琴”为偏正结构,“朝”与“昼”分别翻译为“在早上”和“在夜晚”,让学生明白为名词作状语等一系列古汉语语法知识。   又如“老农老圃悲冯妇,江北江南骂许行”中的“老”与“江”字面上是形容词对名词,但因其处于主语位置,偏正结构,可活用与“农”组成整体名词。又“披坚执锐,折戟沉沙”这里的“坚”、“锐”在成语中代甲、兵器,可活用为名词。这些联或内涵丰富,或巧妙谐趣,学生在乐学中得到内容的熏陶,又掌握了古代汉语的知识,不失为一举两得。   四、利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