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玩大观园.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童玩大观园.ppt

童玩大觀園 「童玩」從字面上來看, 「童」→未成年的孩子、幼小的。 「玩」→遊戲﹑嬉戲、把弄東西或做某種 遊戲、戲弄。 「童玩」→兒童的玩具。 台灣傳統童玩有很多,例如: 吹泡泡、波浪鼓、風車 彈弓、踩高蹺、布袋戲 呼拉圈、陀螺、摺紙 玩沙包、跳繩、滾鐵環 套索子、五子棋、風箏 扯鈴、竹節蛇、筷子槍 毽子、翻花梯、草編動物 竹蟬、人形公仔…等 波浪鼓 花鼓又叫「波浪鼓」,狀似鼓,並在鼓身兩側細線上繫上小木球,下方有一握柄,當用手搓動木柄時,可使兩個木球甩擊在鼓面上發出「咚咚咚咚」的清脆鼓聲,是蠻吸引小朋友的童玩之一。 彈弓 只要找到一枝Y字形的樹枝做弓身,然後在Y字形的兩端綁上粗橡皮筋當做弦(過去的孩子們通常大多將腳踏車廢棄的內胎剪成細條來代替粗橡皮筋),最後找一些小石子、果核或紙球當子彈,一把自製的小武器就這樣完成了! 踩高蹺 踩高蹺也是我國許多地方流行的另一種節日舞蹈形式。一個個化了妝的人,腳踩三、四尺高的木蹺,手持各種道具,配音樂 、戲曲做表演,也可集體對舞,或三人起舞,或以啞劇的方式,表演某一段戲文。精彩的表演往往把節日氣氛推向高潮。 陀螺 中國在宋朝時就已出現了類似陀螺的玩具,名字叫做『千千』。千千是直徑四寸象牙製的圓盤,當中有一個一寸長的鐵針,用手擰轉這鐵針,使針尖立在桌面上旋轉如飛,快停時再用衣袖拂動它,比賽誰轉得久;這是當時宮女們在帝王深宮內的遊戲。   『陀螺』的名詞最早出現於明朝。它是否由宋朝的千千演變而來,已不可考,但明朝時陀螺已成為兒童的玩具,而不是宮女角勝之戲了。 沙包 「一放雞」放下一粒沙包。 「二放鴨」放下另一粒沙包,緊靠一起。 「三分開」將緊靠的沙包分開。 「四相疊」將分開的沙包靠緊。 「五搭胸」用拋沙包的手拍胸膛一下。 「六拍手」雙手互拍。 「七圍牆」雙手圍在胸前如一道牆。 「八摸鼻」用拋沙包的手摸鼻子。 「九揪耳」用拋沙包的手揪另一邊的耳朵 「十拾起」拾起雞鴨兩粒沙包,並抓住拋 擲上下的第三粒沙包,恢復原狀。 跳繩 繩與我們的生活相當密切,早在古遠的時代,老祖宗們就拿它來記 事,用它來捆紮收穫的農作物、搬運東西,或是驅使牛馬等家畜,是人類生活上重要的工具之一。     而繩子在孩子們眼中更是童年不可缺的童 玩之一。他們利用繩子玩出來的遊戲,就叫跳繩。在古代,跳繩叫「跳百索」,這遊戲在我國起碼有一千五百年的歷史了。最早是孩子們在春節時興的一種遊戲,所謂「跳百索」,就是因為當繩飛轉時,可以幻成千百條,而顧名 思義。   由於「跳百索」既有趣,又能眾人同樂,所以這項童玩一直被延傳下來。到了今天,孩童們玩這種遊戲,已不限於在元宵節,「跳百索」也改口叫跳繩了。 滾鐵環 風箏的起源 傳說風箏起源於中國,而最早的風箏是由二千多年前的哲學家墨翟製造的 他在魯山(今山東濰坊境內)試製了三年,終於用木頭製成了一隻木鳥 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製造的這隻「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風箏 。 風箏的改良 墨子後來將製造風箏的技術傳授給學生魯班,魯班根據墨翟的理想和設計,將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得彎彎的製成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根據鴻書的記載:「魯班製木鳶以窺宋城」。 可見魯班製做風箏的牢固性 。 風箏做為一種娛樂工具,大約從唐代開始。 扯鈴 據說最早在唐朝的時候,就已經在全國各地流行了。 但是一直到明朝的時候,才有描述扯鈴的文獻出現。 明朝萬曆年間,劉侗和于奕正共同撰 【帝京景物略】中提到扯鈴的一篇文章: 「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 ;楊柳兒發芽兒,打鈸兒。」 「空鐘」、「天龍」、「地鈴」、「空竹」、「響鈴」 都是扯鈴的別名。 踢毽子 踢毽子相傳是由黃帝所發明的軍中遊戲「蹴踘」演變而來,蹴踘是種足球運動,當時黃帝為了對抗蚩尤,發明蹴踘來鍛鍊士兵的體魄。蹴踘後來由軍中體育逐漸變成民間體育。 漢、唐時已相當盛行,甚至舉行公開的比賽。到了宋朝,踢毽子的花樣更是增多,到了明清時代也極為流行,不但有單人踢,還有多人踢。 翻花梯 草編動物 過去的農業社會中,生活物資比較缺乏,土地鄉野就是孩子們最大的遊玩空間,小朋友們的玩具通常來自大自然,例如利用樹葉或者是稻草,製作出許多草編玩具,那曾經是許多老一輩最難忘的兒時回憶。 編織的素材相當多,椰子葉、林投、棕櫚、蒲葵等強韌的纖維,都是編織的上等材料。 * * *

文档评论(0)

38169766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