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家伦理学,评论女性主义西蒙波娃的家庭伦理观.docVIP

从儒家伦理学,评论女性主义西蒙波娃的家庭伦理观.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儒家伦理学,评论女性主义西蒙波娃的家庭伦理观.doc

從儒家倫理學,評論女性主義西蒙波娃的家庭倫理觀 中央大學哲研所博士生 譚宇權 壹、緣起 存在主義女性主義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一位值得敬 重的當代的偉大女性;她一生的工作,都致力於女性爭取應該有地位。其代表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至今,仍然是一部研究女性主義必讀的劃時代經典鉅著。其重要性,主要在於,能夠啟迪了1960年以來全球的婦女運動。我們凡讀過這本書的人,無不為這理論與其中石破天驚的話語震動與敬佩。但是,在我們讀畢此書時,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意識,就是,到底Simone de Beauvoir所代表的女性主義思潮就此可以根本解決婦女的問題了嗎?還是還有可以繼續努力的方向呢?本文為聚焦起見,專門討論她提出來的倫理家庭觀。而評論的判準,主要是以儒家倫理學的觀點。本文準備從下列幾個項目進行深入的討論: ﹝1﹞儒家倫理學的精義 ﹝2﹞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家庭倫理觀的分析。 ﹝3﹞從個體性道德,試評女性主義西蒙?波娃的家庭倫理觀。 貳、儒家倫理學的精義 儒家倫理學主要是以孔孟的論述為主。其基本概念是仁;仁是內在於每個人的,或說是不假外求的。在孔子批評宰我節喪的主張時說:「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其父母乎?」此因宰我從功利的觀點主張節喪,所以又被評為「予之不仁也!」─今看孔子之批評,實表現儒家倫理學之取向;即直指我們對父母死亡之內心感受。那麼,孔子主張之禮節,是根源於人心之「自我 要求」。於是,我們可以說,孔子開啟之儒家倫理學是一種自律型態的義務論。至於孟子,他追尋孔子指出的仁─這種個體内在具有的實踐能力,作為其「人性善」的理據,而說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孟子》〈公孫丑〉上6 ) 在此,李瑞全教授說, 孟子所說的怵惕惻隱的感受一方面是一內在的道德的意識,它指示一方向,一方面尚未說到具體行動的表現,因此,它只是我們碰到道德情境時所自然地在內心不由自主地湧現的不安不忍的感覺。 總之,儒家倫理學表現出一種之「自我要求」。同時,呈現一種內在的道德的意識,在我們碰到道德情境時,自然在內心湧現不安不忍的感覺。這是儒家倫理學的精義。 參、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家庭倫理觀的分析   今先從波娃經典之著《第二性》來說,其要點有三: 存在(existence): 她依沙特的分析,將「存在」分為: 自在的存有(Being-in-itself):指的是事物本身存在固有的特徵,正好與自身相符合的存在狀態,為人類、動物、植物以及礦物所共有。 自為的存有(Being-for-itself):指生動、活潑的、意識的存在,只有人才擁有。所以,人的存在始終存在著「辯證關係」;「自在的存在」是固定不變的,但「自為的存在」呈現超越的狀態。 在波娃看來,人存在於無法「自做決定」的處境中,直到他/她懂得以「自覺意識」做選擇之後,才能「彰顯」其「自身」的本質。 他者(the other): 沙特主張,人是從看見他人的存在,從「他者」察覺「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主體性,必須依賴「他者」的「非主體性」來完成。這也使得「他者」成為羞恥感的來源。但人們為了平息不安的情緒,而慣於自欺。因此,波娃認為,「他者便是地獄」,於是鼓勵女性應從「幼教」開始,訓練他們有男人的樂觀進取,去「面對世界」,去做選擇,以建立主體的「自覺意識」。 壞信念(false consciousness): 她認為,人類慣於以男人為典範,並以此衡量女人;如Pythagoras(582?-500? B.C.)說「世界有兩種原則;善原則製造光明,希望與男人;惡原則製造黑暗,陰霾與女人」。又常聽到的一句話是:「我是家庭主婦,但我不覺得低人一等」,波娃認為,這就是一種false consciousness;因為「家庭主婦」本身,就是一個被貶抑的處境。女人害怕選擇後,需要面對虛無,焦慮的狀況。於是甘願於他者,而活在安全感中,故壞信念有自欺,錯覺之意。   今從以上分析,波娃此書的重點在於,由女性「他者」的地位,設法提醒女性必須有「自覺意識」。如此,才能找回失落的自我(或存在)。   然而,她在此書中,試圖喚醒女性的,似乎重點是放在婦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中,故下列我試分析她的家庭觀與隱含存在的家庭倫理觀。 〈1〉波娃的家庭觀 何謂家庭?今根據黃迺毓等人合編著的《家庭概論》認為,家庭的定義不斷在翻新;他們就引國內重要學者藍采風和西方社會學家William Goode給「新家庭」的註解說:    藍采風(1987)對傳統的「家庭」定義提出挑戰,將它分為「傳統的

文档评论(0)

ld15940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