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docVIP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doc

浅谈历史课堂中的“熟悉化”现象及对策   摘 要:“我们对百年来的历史知道得太熟了,所以我们已逐渐失去对所研究问题的新鲜感,需要‘去熟悉化’,才能对这一段历史产生比较新的了解”。史学研究领域要“去熟悉化”,整个中学历史教学都需要“去熟悉化”,摒弃缺失历史理解的定论式教学,以唤起对历史的新鲜感,增加对历史的了解。   关键词:去熟悉化 熟悉化   一、巧设视角:换个角度看历史   1.太和殿、克林德碑下的思考   “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这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教学中很多老师习惯于直接呈现这一结论,然后直接导人五四运动的爆发,忽略了当时这一信息传到国内的反应。对于国内反应,初中北师版用“举国震惊”来表达;高中人民版必修l也用了“震惊”二字,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l则用了“愤慨”。为什么如此震惊、愤慨呢?以“震惊、愤慨”为引子,引用两幅图片:八国联军在太和殿、北京克林德碑,转移视角。为进一步映衬这种情绪,结合以下叙述展开:   师:(呈现太和殿的图片)当1918年11月11日一战结束时,中国人欢呼若狂。政府宣布放假三天,北京的大游行就以太和殿为集中地。为何以太和殿为集中地呢?   生:正是在1 8年前,八国联军在这个地方庆祝胜利,公然羞辱中国。而18年后的情况正好相反,中国是战胜国,德国是战败国了,这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时刻,选择同一个地点意义非凡。   师:这使人们产生巨大的期望,认为洗刷不平等条约耻辱的日子很快就会来到!在这种情绪的鼓舞下,人们把位于北京东单的克林德碑移去,后移至中山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碑。克林德牌在中国人记忆中象征什么?它的撤除意味着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总结:那时的人们认为,所有的国耻都会随着这块“石头牌坊”的消失而消失。中国人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所以当和会要把德国在山东的地位让给日本的消息传到北京时,中国人是什么样的心情?这种心情又导致什么样的行为?   这些问题学生不难回答,而且回味无穷,学生真切感受到“震惊”和“愤慨”的原因,并且预设五四运动的过程将会围绕“寻求公理、痛斥卖国贼”展开,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通过这种“共鸣”的方式深入到历史情境中,与五四时期的人们同震惊、同愤怒,做历史的“生情中人”,做理性的历史“学习人”,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共同实现。   二、拓展视野:多层面折射历史   北师版初中教材有“商务印书馆”的内容,教学中很多教师觉得没有什么可讲的,知道其是发行、印刷、编译机构即可。作为清末文化教育近代化的见证,商务印书馆也折射出近现代政治、教育、学术思想和经济发展模式。将视野打开,商务印馆就与中国近代化息息相关。   1.“一个商务印书馆远比一个北大有力量”   商务印书馆的文化启蒙作用不言而喻。教学中我口述一段史料:   凡是在旧中国读过书的人,几乎无人不知商务印书馆,大家至少读过它出版的教科书。凡是在新中国上过学的人,大都同它有联系,因为人们不知不觉地用了它的字典。   通过对这一段材料的引用,学生了解商务印书馆的工作范围广、发行量大、影响深远。   商务印书馆还涤荡了学术文化风气。仍是一段口述史料:   在没有印书馆之前的书店,完全为商业……可以说在商务印书馆诞生之前,有书商而无文化,商务诞生后,出现了很多文化出版家,这是商务开风气的作用。   这段史料说明商务印书馆在商业和文化二者的矛盾张力中,独守学术的一方净土。学生由此明白了学术性是商务印书馆坚守的精神标杆。   这时我抛出一个问题:何以一个出版商获此殊荣?学生结合上述史料,发现:正是在他的经营下,商务发挥了两个作用:一是使文化成为普通人的权利;二是保证了中国的学术研究。   最后我稍作总结:当时有学者将北京大学和商务印书馆比作中国教育和文化史上的“双子座”。胡适给予商务印书馆更高评价:一个商务印书馆远比一个北大有力量。   三、打通脉络:以严谨的眼光看历史   1.“一次改革或革命不可能清除所有的流弊”   例一:初中“美国内战”一节用一课时,教师一般都按照原因、过程、影响三部曲进行,这是常规的教学思路。一次课上,有一个孩子发问:内战爆发前北方使用雇佣劳动力,而南方却掠夺奴隶无偿劳动,为什么在制度上有这样大的差异?随后又有一个学生指着课本上的小字部分和一幅图片说“美国内战以北方胜利而结束,为什么教材中还有‘奴隶主’这样说法?为什么还有种族歧视和遭受私刑的美国黑人?”   我们一起分析三角贸易、《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给美国社会带来的影响。至于第二个问题我参考了丁则民主编的《美国通史》第3卷相关内容,补充了内战后有关黑人政策的一些情况:林肯在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后,还进一步吁请通过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把解放奴隶的措施以宪法形式确定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