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酶的进展教案分析.pptVIP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壳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目 录 1.前言 2.壳聚糖酶的简介 3.壳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1.前言 壳聚糖(chitosan)是由D- 氨基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线性多糖,由于其相对分子量较大,不易溶于水,在机体内不易被吸收,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 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是壳聚糖进一步降解形成的产物,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呈水溶性,容易被机体吸收,是一种功能性低聚糖,具有壳聚糖无法比拟的特性。 研究发现,低分子量壳寡糖(如五糖、六糖)具有抗肿瘤、抗菌、免疫激活及保湿吸湿等特点,这使其在功能食品、医药、化妆品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 现在制备壳寡糖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化学降解法和酶解法。其中酶解法因条件温和、选择性高,对环境污染小,产物安全性好,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如今,酶法水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已成为甲壳素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壳聚糖酶是酶法水解壳聚糖制备壳寡糖的专一性酶。本文综述了目前壳聚糖酶的研究概况,以及通过酶法制取壳寡糖的发展现状,同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2.壳聚糖酶的简介 2.1.壳聚糖酶的概念 壳聚糖酶(chitosanase)是分解壳聚糖的专一性酶,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现的一种新酶。它是由Monaghan于1973年在研究细菌和真菌过程中首先提出来的。壳聚糖酶不同于几丁质酶,它能够降解完全脱乙酰化的壳聚糖,生成壳寡糖。 2.2.壳聚糖酶的分布 壳聚糖酶在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类群中均有存在,但大多数微生物产壳聚糖酶的活性低,分离和提纯的技术比较复杂,使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从而影响壳聚糖的酶法生产。 2.3.壳聚糖酶的理化性质 微生物壳聚糖酶的分子质量一般为10~50ku。同时也存在少数分子量较高的壳聚糖酶,如曲霉Aspergillussp CJ-22-326合成两种壳聚糖酶,其中外切酶的相对分子质量高达109ku[2],另一种由Trichoderma reesei PC-3-7合成的外切壳聚糖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也有93ku[3]。 壳聚糖酶大部分为碱性蛋白,等电点(pI)变化范围比较大,在4.0~10.1之间。大多数微生物的壳聚糖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且最适反应温度一般为30~70℃, 如Thermococcu skodakaraensis KOD1所产壳聚糖酶的耐热性很好,其最适反应温度高达 80℃[4]。 2.4.壳聚糖酶的分类 根据壳聚糖酶的作用模型可分为内切型和外切型两种。内切型壳聚糖酶以释放二聚体、三聚体或低聚糖为主,外切型则从壳聚糖的非还原末端产生单糖残基-氨基葡萄糖[5]。壳聚糖酶对壳聚糖的降解,产物一般为二至八糖的壳聚糖。 3.壳聚糖酶的研究进展 3.1.壳聚糖酶的获取 近年来,科学家已从微生物中开发出了许多种壳聚糖酶,但这些酶的生产成本普遍比较昂贵,且难以实现商业化应用。目前研究公认大多数微生物来源的壳聚糖酶属于诱导酶,基因表达大多受阻遏物/诱导物系统控制,一般以壳聚糖为诱导物,它们的降解产物为阻遏物。天然菌株产壳聚糖酶的能力一般较低,因此现在大多都使用诱变育种以获取较为理想的壳聚糖酶。 孙金凤[6]研究组以从自然界中筛选得到的一株壳聚糖酶活为9.84 nkat/mL的芽孢杆菌属菌株为出发菌株,经硫酸二乙酯(DES)诱变处理后,筛选得到壳聚糖酶活明显提高的突变株DES-4,其壳聚糖酶活为26.67 nkat/mL,是出发菌株的2.7倍。 王艳[7]等曾以假单胞菌Y8.0为出发菌株,分别通过亚硝基胍(NTG)、Co60、UV诱变,获得的突变株Y8,其酶活力达到50.01 nkat/mL,提高近6倍,并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甘肃省天水师范学院利用紫外线诱变不同稀释度的黑曲霉菌液后,筛选得到一株酶活力较强的菌株A3,其酶活为52.34 nkat/mL,是出发菌株的1.42倍[8]。 3.2.壳聚糖酶的分离纯化 目前,壳聚糖酶常用的分离纯化方法有分级盐析、凝胶过滤层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等。我国在壳聚糖酶分离纯化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研究,如天津科技大学通过硫酸铵分级盐析、Sephadex G-25凝胶过滤层析、DEAE Cellulose 52离子交换层析,对曲霉TCCC45017产的壳聚糖酶进行分离纯化和性质研究。得到的酶纯化倍数为57.21,回收率为26.55%,比活力提高至578.55U/mg[9]。 3.3.壳聚糖酶的固定化 对于壳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