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丝虫精讲.ppt

  1.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五、流行与防治 1.普查普治 “三早”原则;普查应以1周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要求95%以上居民接受采血。 治疗首选药物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 DEC),又名海群生(hetrazan )。 2.防蚊灭蚊是控制丝虫病的关键措施。 防治 当前位置:丝虫(Filaria) 人体寄生虫学 * 概述 一、形态 二、生活史 三、致病 五、流行与防治 四、实验诊断 Filaria * 概述 丝虫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寄生性线虫。成虫细长如丝线而得名。 寄生在人体的丝虫有8种。在我国有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班氏丝虫)和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马来丝虫)。 丝虫病(filariasis)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世界六大热带病之一。 * 一、形态 两种丝虫形态基本相同,乳白色,细长如丝线,体表光滑。 1 成虫 请观看“丝虫成虫”视频 * 一、形态 虫体细长,头钝圆,尾尖细,外被有鞘膜 体核是虫种鉴定的依据 头端无核区为头间隙 在虫体前端1/5处的无核区为神经环 尾核有或无 2 幼虫——微丝蚴 请观看“血中微丝蚴”视频 * 一、形态 两种重要的微丝蚴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 一、形态 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体态 柔和,弯曲较大 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头间隙 (长:宽) 较短(1:1或1:2) 较长(2:1) 体核 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不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尾核 无 有2个,前后排列 *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244~296)×(5.3~7.0 )μm 体态柔和,弯曲较大 马来丝虫微丝蚴 (177~230)×(5~6)μm 体态硬直,大弯上有小弯 * 一、形态 班氏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短 体核:圆形,较小,大小均匀,排列疏松,相互分离,清晰可数 马来丝虫微丝蚴 头间隙:较长 体核:卵圆形,排列紧密,大小不等,常相互重叠,不易分清 * 一、形态 班氏微丝蚴:无尾核。 马来微丝蚴:有尾核2个,前后排列,尾核处角皮略膨大。 * 一、形态 虫体细长,活跃。班氏丝状蚴平均长1.6 mm,马来丝状蚴平均长1.3 mm。尾端有3个乳突。 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侵入人体。 3 感染期幼虫——丝状蚴 请观看“丝虫丝状蚴”视频 * 二、生活史 (卵胎生) 淋巴 系统 成虫 雌雄 微丝蚴 腊肠期幼虫 丝状蚴 幼虫 蚊 人体 * 二、生活史 丝虫生活史图 * 生活史要点 二、生活史 寄生部位(成虫):人体淋巴系统 感染阶段:丝状蚴(L3) 中间宿主:蚊 感染途径与方式:蚊叮剌吸血,经皮肤感染 致病阶段:成虫、幼虫 诊断阶段:微丝蚴、成虫 寿命:成虫一般4~10年 ;微丝蚴寿命2~3个月,具有夜现周期性。 * 夜现周期性 (nocturnal periodicity) 二、生活史 微丝蚴白天滞留在肺血管中,夜晚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在外周血液中呈夜多昼少的现象成为夜现周期性 。 白天 夜晚 * 二、生活史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出现的高峰时间 班氏微丝蚴10pm~2am,马来微丝蚴8pm~4am 。 关于微丝蚴夜现周期性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有人认为与宿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迷走神经的兴奋、抑制有关。 * (一)致病机制 三、致病 丝虫寄生引起淋巴组织的变态反应,使淋巴瓣膜受损,导致淋巴回流障碍,引起淋巴水肿,刺激组织增生,纤维化,变厚、变硬。 成虫寄生于淋巴系统 * 三、致病 (1)微丝蚴血症: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丝虫热,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出现精索炎、睾丸炎和附睾炎)。 (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 象皮肿(elephantiasis) 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 乳糜尿(chyluria) 隐性丝虫病,也称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二)临床表现 * 淋巴管炎 三、致病 以下肢淋巴管较为常见。发作时见一红线自上而下发展,此即逆行性淋巴管炎,俗称“流火”或“红线”。 * 阻塞性病变致病机制 三、致病 淋巴系统阻塞 炎症反应 淋巴循环动力学发生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局部淋巴回流受阻 淋巴管曲张或破裂,淋巴液流入周围组织 导致淋巴肿或淋巴积液 * 象皮肿 三、致病 淋巴管阻塞→破裂→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 淋巴液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 皮下组织显著增厚、弹性消失、变粗、变硬 象皮肿 淋巴液肿 晚期丝虫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