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发生机制1.致敏阶段:反应原初次进入过敏体质的机体,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类抗体。IgE以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使之致敏的阶段。在此阶段形成结合有IgE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称为致敏细胞。含有致敏细胞的机体则处于致敏状态,此状态一般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常见变应原:药物、异种动物血清、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动物皮屑或羽毛、昆虫或其毒液以及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和某些酶类如枯草菌溶素、蜂毒中的磷脂酶 A2 等。2.激发阶段: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机体,与致敏细胞上的IgE特异性结合使之脱颗粒,合成和释放活性介质的阶段。变应原同时与致敏细胞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IgE分子结合,使细胞表面的多个IgE受体(FcεR 1)交联形成复合物,进而引起细胞内一系列活化反应,导致细胞脱颗粒,释放颗粒内储备介质如组胺、激肽原酶等,并能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质如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等。除此而外,过敏毒素(C3a、C5a)、蜂毒、蛇毒、抗IgE抗体以及吗啡、可待因等也可直接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3.效应阶段:指活性介质与效应器官上相应受体结合后,引起局部或全身病理变化的阶段。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发生于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可持续数小时,主要由组织胺引起;晚期相反应一般发生在与变应原接触后6~12小时内,可持续数天,主要由LTs和PGD2所致,PAF及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活性介质也起一定作用。二.常见临床疾病1.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是最严重的一种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主要由用药或注射异种血清引起。⑴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者最为常见。青霉素本身无免疫原性,但其降解产物青霉噻唑和青霉烯酸可与人体内的蛋白质结合获得免疫原性,进而刺激机体产生 IgE ,使之致敏。当机体再次接触青霉噻唑或青霉烯酸后,可诱发过敏反应,严重者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初次注射青霉素也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这可能是曾吸入过青霉菌孢子或使用过被青霉素污染的注射器等医疗器械,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之故。其他药物如普鲁卡因、链霉素、有机碘等,偶尔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⑵ 血清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又称血清过敏症或再次血清病。常发生于既往曾用过动物免疫血清,机体已处于致敏状态,后来再次接受同种动物免疫血清的个体。临床上使用破伤风抗毒素或白喉抗毒素进行治疗或紧急预防时,可出现此种反应。2.呼吸道过敏反应多因吸入植物花粉、尘螨、真菌孢子等变应原引起,常见疾病有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过敏性哮喘可表现有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3.消化道过敏反应少数人在食入鱼、虾、蛋、乳、蟹、贝等食物后可发生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为主的过敏性胃肠炎。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4.皮肤过敏反应可因药物、食物、花粉、肠道寄生虫及寒冷刺激等引起,主要表现为荨麻疹、湿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防治原则1.寻找变应原临床上可通过询问病史,皮肤试验寻找变应原。皮肤试验常用的有:⑴青霉素皮试取0.1ml 含10~50单位的青霉素稀释液,在受试者前臂屈侧皮内注射, 15~20 分钟后观察结果,如局部出现红晕、水肿、直径≤1cm全身不适者均为阳性。⑵异种动物免疫血清皮试将1 :100~ 1:1000抗毒素给患者作皮内注射,于15-20分钟后观察结果,结果判定同青霉素皮试。2.脱敏疗法⑴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抗毒素皮肤试验阳性但必须使用者,可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 min)、连续多次注射抗毒素的方法进行脱敏,然后再大量注射进行治疗,不致发生超敏反应。短时间内,经多次注射变应原,体内致敏细胞逐渐脱敏,直至机体致敏状态被解除,此时再注射大量抗毒素不会发生过敏反应。但这种脱敏是暂时的,经一定时间后,机体又可重建致敏状态。⑵脱敏疗法:对某些已查明,但日常生活中又不可能完全避免再接触的变应原如花粉、尘螨等可采用小剂量、间隔较长时间、多次皮下注射相应变应原的方法进行减敏治疗,可防止疾病复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反复多次皮下注射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大量特异性 IgG 类抗体,该类抗体与再次进入机体的相应变应原结合,可阻止其与致敏细胞上的 IgE 结合,从而阻断超敏反应的进行。3.药物治疗使用某些药物干扰或切断超敏反应发生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对防治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⑴抑制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 ①阿司匹林:为环氧合酶抑制剂,可阻断花生四烯酸经环氧合酶作用生成PGD2。②色苷酸钠:可稳定细胞膜,抑制致敏细胞脱颗粒,减少或阻止活性介质的释放。③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及前列腺素E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促进CAMP的生成,甲基黄嘌呤和氨茶碱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阻止CAMP的降解,此两类药物均能提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蓄电池在线充放电测试系统操作流程.docx
- 蜜蜂养殖学.doc
- 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及趋势.doc
-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doc
- 评价练习(7-10).doc
- 语文基础模块下期末考试题及答案.doc
- 课件名称在文化发展方面做合格的共产党员89分.docx
- 财务部印鉴及密匙管理办法.doc
- 课题九:优劣蜂蜜的鉴别----糖类的性质.doc
- 财政支出结构文献综述.docx
- 2025年资生堂美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与市场拓展策略报告.docx
- 物流金融服务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市场风险预警模型研究报告.docx
- 生态补偿机制2025年对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工业互联网平台网络安全隔离技术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策略创新报告.docx
- 光伏储能电站热管理优化策略与案例分析报告2025.docx
- 2025年农产品品牌建设资金申请项目申报流程解析.docx
- 2025年在线编程教育平台师资培训与发展报告.docx
- 医美器械行业未来五年:2025年市场增长点与产品创新方向报告.docx
- 2025年乡村数字经济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创新案例分析报告.docx
- 会客厅室内设计要点.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