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语法
第一章:中国古代语法研究
一:中国古代有无语法学的问题。
1.小学的概念。
本义:幼童少年读书的学校。《说文 叙》”周礼古者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作为学科名称,始见于《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史籀十五篇。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師古曰:「籀音冑。」八體六技。韋昭曰:「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隷書。」蒼頡一篇。上七章,秦丞相李斯作;爰歷六章,車府令趙高作;博學七章,太史令胡母敬作。凡將一篇。司馬相如作。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元尚一篇。成帝時將作大匠李長作。訓纂一篇。揚雄作。別字十三篇。蒼頡傳一篇。揚雄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訓纂一篇。杜林蒼頡故一篇。凡小學十家,四十五篇。入揚雄、杜林二家二篇。《隋书·经籍志》“春秋伐者为客,伐者为主。”
何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见伐者为主,读伐,短言之。
主动被动之别。
《僖元年》“邢迁于陈仪。” (主·谓·补)《庄十年》“宋人迁宿”。 (主·谓·宾)《公羊传 僖元年》“迁者何?其意也。迁之者何?非其意也。”
按:a.例的“迁”是不及物动词,邢侯自愿迁到陈仪。b.例“迁”及物的词,是宋国强迫宿国迁移。
b.词汇尤其虚词方面“
《墨子》“自前曰且,自后曰已,方然亦且”。
《说文》皆:俱词也。
乎:語之餘也
矣:语已词也。
《诗 毛传》提出“辞”的概念:即语助. 《文王》“思皇多士”。传:思,辞也。 《汉广》“不可求思。”传“思,辞也”
元代:
第一部研究文言虚词的专著:卢以纬《语助》
清代:
《虚字说》 袁仁林
《助字辨略》刘淇
《经传释词》王引之。
二.《马氏文通》及作者。
马建中(1845-1900)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言矣”《马氏文通刊误·序》云:“自马氏著《文通》而吾国始有文法书,盖近40年来应用欧洲科学于吾国之第一部著作也。”1.发展缓慢,相对稳定,
2.变异。句式的变化,词类意义,用法的变化。
第二章: 句式。
概述:句式的分类。
根据语气分:两类:
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肯定句,否定句。
根据句子的繁简程度分:单句,复句。
根据谓语性质分:
1.谓语的组织形式,即用什么词类作谓语,
2.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即偏重于意义分类,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定义:判断句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主语所代表事物的属性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成安君,儒者也《史记 淮阴侯列传》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形容词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即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述而》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冬,晋文公卒。《左传。僖公32年》
第一节:古汉语的判断句式。
定义:判断句 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主语所代表事物的属性进行判断,说明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一种句子形式。
古漢語判斷句的形式
古今汉语判断句式的不同:
现代汉语判断句,主谓之间一般要有判断词“是”来联系,而古代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
判断词。
1.肯定形式:
a有“者”、“也”句
南冥者,天池也。(《莊子·逍遙遊》
陳勝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
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有“也”無“者”句
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傳·齊桓公伐楚》)
制,严邑也。《左傳·隐公元年》)
c.有“者”無“也”句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老子》
d.無“者”、“也”句
荀卿,趙人。(《史記·孟軻荀卿列傳》)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论语 颜渊》
二.古汉语中“是”的詞性與作用
先秦,“是”在古漢語判斷句中是指示代词,作主語,常是複指上文出現了的內容。這種表複指意義的“是”,由于经常处于判断词的语法位置上,受句法结构的影响,逐渐取得了新的意义,发展成为判斷動詞“是”。
是吾宝也。《左传。僖公三年》(代词) 荀息 屈产之乘 垂棘之璧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972年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彗星图,如:
是是帚慧。
是是苦慧。说明“是”在当时既用作代词,也用为判断词。古漢語判斷句中“為”、 “乃”的詞性與作用
“為”、“乃”等經常出現在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