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公民乞讨自由-兼论和社会秩序平衡刘冰冰.doc

浅析公民乞讨自由-兼论和社会秩序平衡刘冰冰.doc

  1.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析公民乞讨自由 ——兼论与社会秩序的平衡 引 言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新阶段。然而,乞讨—这一与社会发展进步极不协调却又“历史悠久”的社会现象,在当今中国大地,依然是随处可见,尤其是在大小城市中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2003年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救助管理办法》)的正式实施,施行长达20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救助管理办法》对于城市乞讨者不再采用收容遣送,强制遣返的方式,代之以自愿救助。这标志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又向前迈进了一步。然而,《救助管理办法》的施行中新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了如救助难问题,乞讨方式不文明问题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许多城市如上海、苏州、大连等纷纷出台了地方性法规或规章来限制乞讨。与此同时,社会各界也对乞讨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于城市乞讨现象的关注是从文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开始的,许多文章对当代中国城市乞讨群体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日常生活作了详细的描述;还有一些则对城市乞讨群体的来源、人员构成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这些研究让我们开始认识并关注城市乞讨者—这一城市边缘群体,但这些描述仅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并没有触及乞讨问题的核心—乞讨者享有什么权利?《救助管理办法》的实施,拉开了法学界研究城市乞讨问题的大幕。围绕着是否存在“乞讨权”、是否应当设立“禁讨区”等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 徐友渔的《乞讨权利无须法律来证明》;林品的《行乞权”之争的法理误区—兼评“法无明文禁止之处即可作权利的推定”命题》;张千帆的《实现自由与秩序的良性平衡—对流浪乞讨问题的宪法学分析》等等。对于乞讨问题的争论,显示着人权意识、法治观念在我国已经深入人心,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人权、权利、自由等法学基本概念的认识上上存在着偏差。“法理上种种误区的存在,表明了辨明相关理念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行乞权之争的学术价值之一。” 而且,如何面对城市乞讨问题,这事关城市乞讨者这一群体的生存,事关社会稳定大局,他考验着我国政府的执政能力。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权、权利、自由这三个法学基本概念入手,通过对乞讨与这三者之间关系的论证,得出乞讨是一种自由的结论,并提出些许建议。笔者希望通过对乞讨问题的系统法律分析,辨清其法理,澄清人们在相关理念上的误解,唤起人们对城市乞讨群体的关注。同时,通过对乞讨自由的限制以及乞讨者受救助权的保障措施的讨论,希望有助于做好对于乞讨者的救助管理工作,更好的保障乞讨者的权利并维护公共利益。 一、 我国当前乞讨现象分析 (一)乞讨人员数量众多,构成复杂 乞讨现象自古有之,随着《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出台,乞讨的现象不仅有增无减,而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日益成为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例如,据调查,滞留广州街面的各类流浪乞讨人员约 800 多人, 在全市又十分广泛的分布; 根据北京市各相关部门的调查,长期在京以流浪乞讨为生的人员达 2000 人以上。 然而这些都只是冰山一角, 就全国来说, 流浪乞讨人员已经达到了多大的规模也不难想象了。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第二条,‘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是指因自身无力解决基本生活,无亲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农村五保供养,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的人员。他们人数众多,生活在城市的底层,依靠城市生存,但大部分却不是城市中的真正一员。纵观、分析众多学者的研究,应当根据社会成因的不同,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分类归群。 1、按其来源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社会性流浪乞讨人员。具体指的是那些在体制改革、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个人的等因素的影响,而陷入贫困或者失业状态,进而在城市中乞讨的一些人,包括贫困的农民、流入城市的民工、下岗失业的城市新贫困者。 第二类“生理性”乞讨人员。具体是指在生理上存在明显不足或者有某方面缺陷的人员,如老年人、残疾人和精神病患者、未成年人等。一是老年由于年龄的原因,逐渐从社会中失去竞争的优势,因恰值生理上的衰退期,从而处于生活贫困边缘。在人口老龄化的当今社会,老年人问题尤为严重。二是残疾人及精神病患者它是指生理或者心理上存在缺陷,造成生产、生活、学习等受到严重障碍的人。三是未成年人,大部分是由于家庭贫困或者失去家庭的照顾,为获得继续生存的可能而走向街头,寻求在城市中依靠别人的施舍救济。 第三类“自然性”流浪乞讨人员。主要是指那些依靠土地生存的农民,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脆弱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由于自然灾害的发生或者脆弱的生态

文档评论(0)

ww8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