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概课课程论文.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概课课程论文文概课课程论文

作家的童年对其作品的影响 班级:中文系4班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摘要:古人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见,童年对一个人的影响巨大,童年期是人从幼稚到成熟的发展、定型时期。童年时期是个体心理发育的一个关键时期,它的状态直接影响着成年期、老年期。对一个作家来说,童年经验对其人格的形成、作品的风格特征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亲约翰·狄更斯是英国海军会记处的小职员为人慷慨,生性活泼,工作勤恳,,但有点华而不实,缺乏经济头脑,经常入不敷出。母亲伊丽莎白出身贵族家庭,慈祥、善良,但也不擅长持家狄更斯也因此被送到伦敦一家鞋油场当学徒,每天工作10个小时。或许是由于这段经历,备尝艰辛、屈辱,看尽人情冷暖,使得狄更斯的作品更关注底层社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以的出生为源,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其间夹杂各色人物与机缘。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雾都孤儿》是狄更斯于1838年出版的写实小说。以雾都伦敦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孤儿悲惨的身世及遭遇,主人公奥利弗在孤儿院长大,经历学徒生涯,逃难,误入贼窝,又被迫与狠毒的凶徒为伍,历尽无数辛酸,最后在善良人的帮助下,查明身世并获得了幸福。如同狄更斯的其他小说,本书揭露许多当时的社会问题,如救济院、童工、以及帮派吸收青少年参与犯罪等。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虚伪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穷苦儿童的悲惨生活,揭露了贫民救济所和学校教育的黑暗。 勇敢地直面人生,真实地表现当时伦敦贫民窟的悲惨生活。他抱着一个崇高的道德意图:抗议社会的不公,并唤起社会舆论,推行改革,使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贫民得到救助。正因为如此,狄更斯历来被中国及前苏联学者界定为“英国文学上批判现实主义的创始人和最伟大的 因为童年的遭遇和因此怜悯之心,狄更斯更加拥有一颗宽容之心,而且,他的利他主义思想也因此产生,作品《双城记》就是其中的代表,梅尼特医生是这部小说中人利他主义的典型形象。青年时的梅尼特医生正直善良,他目睹了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虐杀农民的惨案,为了良心安宁,写信告发,却被侯爵兄弟关进监狱。眼看出狱,他写了一血书觉发侯爵家族,长期的监禁生活却使他失去了理智。出狱后,在女儿的悉心照料下,梅尼特医生恢复了理智。明知代尔那是侯爵家族的后代,但为了女儿的幸福,他放下了仇恨,成全了他们的婚事。梅尼特心理的变化,放下仇恨,为爱,为了别人的幸福活着,对生存的意义有了更高层次的认识。这就是狄更斯利他主义的另一种体现,与其内心充满怨恨,不如宽容的成全他人,对别人,对自己都是一种幸福,用仁爱之心去宽容他人。这也是狄更斯童年时产生利他主义的最高体现。小说中的另一个利他主义者卡尔登,聪明有才气,却缺乏现实中的圆滑,总是被人利用,却从不发一言。他有是一个善良的人,但现实社会却是金钱至上。在这个充满铜臭味的社会中,卡尔登自暴自弃,但他本质却味泯灭,依然坚信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他爱上露茜,在知道自己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后,主动退出情场的角逐,为露茜和家人的幸福,冒名顶替救出代尔那,自己却上了断头台。卡尔登把利他主义发展到了顶峰,他为了爱而勇于牺牲自己,这是爱的最高极致,也是行善的最高极致。 无论是《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还是《双城记》,狄更斯的小说总是给人以温暖光明的感觉,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中感受到生活中总有善与恶的斗争,而最终恶会被善所打败。而同样不论是在金钱、物欲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当今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性本善至始至终都是社会的主流,善良仁爱的人终究会有好的结局。这些无疑与他童年时代所遇到的人,所遭遇和经历的事,息息相关,由此,作家的童年对其作品的内容,情感模式有着重要的关系。 (二)高尔基的童年及对其作品的影响 —以《童年》为例 玛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生于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逝世,前苏联下诺夫哥罗德人。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政治活动家、诗人。高尔基1868年出生在伏尔加河畔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1岁独立谋生,当过学徒、搬运工和面包师。1884年流落到喀山,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次,广泛了解民情;因参加秘密革命组织被捕,获释行动仍受宪警监视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开始在地方报刊当编辑、记者。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俄国和欧洲文坛。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贫穷他只上了两年学他在学校时,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秀奖。为了养家糊口,他四处

文档评论(0)

cxiongxchun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