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外交关系.docVIP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阿外交关系

内容提要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结合部的阿拉伯国家,战略位置突出,又是人类 古代文明和世界三大宗教的发祥地,从来就是国际社会中的一个重要成员群 体。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彼此就有了往来 ,开辟了“丝绸之路”。 新中国成立后,从1956年与埃及建交肇始,至1990年完成与沙特阿拉伯 建交,先后通过三次高潮,成功地与全部22个阿拉伯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迄今,中阿已走过了50年外交历程。一批中国驻阿拉伯国家的资深大使,以 及几位多年从事阿拉伯国家研究的知名学者,经过精心构思,深入查证权威 资料,认真撰写了中阿关系重大事件的亲历记。这一篇篇华章、一段段佳话 、一个个可资借鉴的案例,均为中阿关系史上弥足珍贵的文献。阅读这些文 章,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中阿交往的这50年,充满了中国外交丰富多彩、成 效卓著的生动实践,不但特色鲜明,而且经验良多。文章的字里行间都透露 出这层意思:中国和中国人民与阿拉伯国家和人民永远是真诚的朋友。 目录 序是纪念文集,更是历史文献 前言 中阿关系的回顾和展望 一、中阿外交关系的建立 中国埃及建交五十年 周恩来总理亲手培植中埃、中阿友谊之树 战友情谊历久弥坚 ——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建立外交关系始末 睿智抉择 ——记中国与突尼斯建交及两项重大合作项目 中国科威特建交的坎坷历程 水到渠成:中国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建交 关于中国和沙特阿拉伯建交的历史回顾 患难知真交 ——记中国人民与巴勒斯坦人民的友好关系 二、中阿领导人重要互访 周恩来三次访问埃及 杨尚昆主席阿拉伯四国之行 记江泽民主席对埃及的两次访问 胡锦涛主席访问阿尔及利亚 尼罗河连接长江和黄河 ——记穆巴拉克总统对中国的第七次访问 布特弗里卡 ——中国与阿尔及利亚友谊的缔造者 难忘的回忆 ——记侯赛因国王两次访华 三、中阿合作硕果累累 中也友谊历久弥新 中国苏丹石油友谊之花盛开 中国和毛里塔尼亚的经济关系 中国同海湾阿拉伯国家能源合作全面展开 中国一阿拉伯合作论坛 ——新时期发展中阿合作关系的重要平台 四、中阿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后的中阿文化交流与合作 阿拉伯语在中国的传播 阿拉伯世界的汉语教学 五、中国在阿拉伯世界重大事件中的立场 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 第一次海湾危机期间的中国外交 关于伊拉克战争 前言 是纪念文集,更是历史文献 朱威烈 由《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发起并支持、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和外交 笔会组织并完成的这本文集——《丝路新韵》,旨在纪念中国一阿拉伯国家 关系最近半个世纪(1956—2006)所跨越的光辉历程。经过一年的努力,文集 终于在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结束后不久付梓问世了,真是可喜可贺。这 本文集的作者,是一批中国长期驻阿拉伯国家的资深大使,以及几位多年从 事阿拉伯国家研究的知名学者。他们大都是我的前辈和老师,不但德高望重 ,而且经验学识都远非我所能企及。因不敢有违文集主持方之托,遂不揣冒 昧,在这里稍谈几句对中阿关系50年的粗浅认识。 追溯当代中阿关系的发轫,我想,首先应归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在外交 理念——指导思想和原则方面的创新,最突出的是由举世公认的杰出外交家 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领导人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处理国与国之间 关系的“求同存异”精神。 据现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会长黄桂芳大使回忆,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接见来北京谈判的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新中国 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这是 中国首次完整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见《新世纪初世界大势纵论》,世 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接着,1954年4月18-24日周总理在印尼 万隆参加亚非会议期间,面对各国对中国政策的疑虑或误解,反复强调了处 理国与国之间关系应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从而扫除了阴霾,受到了与会亚 非国家的信任和尊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求同存异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传 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成为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观,不但符合各国人民的 根本利益和共同基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各国的稳定、发展,是对国际 关系民主化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直接为中国外交赢得国际社会首先是亚非 国家的广泛认同创造了必要条件,为拓宽中国的国际发展空间特别是进入西 亚非洲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从1956年5月底起,中国与埃及、叙利亚、也 门次第建交,到1990年7月最后与阿拉伯世界中的沙特阿拉伯建交的全过程 ,以及50年来中阿在各个领域的关系取得的长足发展,都有力地证明了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精神的强大生命力。 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结合部的阿拉伯国家,战略位置突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huhongj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