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 第一节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孟子·滕文公上》 一、中国古代的官学 (一)西周时期的国学与乡学 1.国学设于王城及诸侯国都。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可分大学与小学。天子所设的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南)、上庠(北)、东序(东)、瞽宗(西)。诸侯所设的大学,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 。 2.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由于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 3.西周学校以“六艺”为基本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4.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兴盛。 (二)汉代的太学和郡国之学 1.汉代的太学创始于汉武帝时期,是以传授知识和研究学问为主要目的的最高学府,隶属于太常。 2.太学的教师称作博士,博士之首西汉称作博士仆射(pú yè),东汉称博士祭酒,西汉的太学生称“博士弟子”,东汉称“诸生”或“太学生”。 3.正式生有太常选择的18岁以上仪状端正的贵族子弟,西汉时始设名额只有50人。东汉迁都洛阳,不断修建学校,太学生最多时达到3万。附设童子科,收12岁至16岁能通一经的少年入学(少年班)。 (三)魏晋南北朝的国子学 1.在中央设太学,在地方设郡国之学。 2.晋武帝时期始设,与太学并立。南北朝时,或设国子学,或设太学,或两者同设。 4.隋朝的国子监 1.隋文帝提倡学校,在京城设立国子寺,相当于后代教育部,这是中国中央政府设立专门教育行政机构之始。 2.炀帝时改国子寺为国子监。统领各官学,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3.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 5.唐朝的专科学校 唐朝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黄金时代,突出特点是分科办学,专业比较广泛。 国子监(教育部)下辖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门下省所属学校有弘文馆,东宫所属有崇文馆。 广文馆,是考进士者补习之所在。崇玄学,是专门的道教学院,研习《老子》、《庄子》、《列子》等书。 太医署所属学校有医学;司天台(天文台)所属有天文学、历数学、漏刻学;太仆寺所属有兽医学;军队系统的屯营、飞骑也有学校。 6.宋朝的国学三舍 国子监所属有国子学(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和太学(收八品以下官员子孙及庶人子弟),废四门学,存律学、书学、算学、医学。 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即用学校教育取代科举考试。“三舍法”,是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这一改革措施,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方上的县学的学生通过考试可升入州学,州学的学生三年后优秀者可进入太学。 7.明清国子监 明清时期,则不再分国子学和太学,也没有唐宋那样多的专科学校。其时中央办的大学采用一个名称,即国子监。 国子监的学生称为监生,包括荫监、例监、举监、贡监(包括岁贡、优贡、拔贡、恩贡、副贡,总称贡监)。 清朝除了国子监之外,另设“宗学”,“八旗官学”,以教育皇族和八旗子弟。 明清各地有府、州、县学,名为学校,实际上是秀才的管理机关,不是秀才不得入学,管理比国子监松弛得多。 二、中国古代的私学 1.初创阶段 春秋战国时期 2.发展阶段 汉 3.兴盛阶段 唐 4.最后阶段 明清 第二节 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 一、选举制度的由来和演变 1.原始社会的“选贤授能” 2.夏、商、周时代的“世卿世禄”制和举贤才 在奴隶制的夏、商、周时代,各级官吏都由奴隶主贵族按自己亲属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加以分封,当时主要官吏都是世袭的,这种官制叫作“世卿世禄”制。由于这种制度有很大的寄生性和腐朽性,而成为国家机器中的腐蚀剂,所以有些统治者为了要使国家机器有效地运转,便采取“举贤才”的特殊措施,从卑贱者中选拔人才,让他们补充到政权中来。 3.战国时代的“招贤养士” 世卿世禄制与奴隶制生产关系是相适应的,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它便逐渐成为社会发展桎梏。春秋末年,铁制工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提高,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登上了政治舞台。为了增强政治实力,建立和巩固封建政权,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通过新的途径来选拔人才。主要有两种,一是“军功”,即从立有战功的人中选拔官员;一是“养士”,即将一批有才干的人供养起来,以便随时选用

文档评论(0)

44777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