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法与文化.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理法与文化法理法与文化

一、第 三十一 章 第 1 页 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学习方法、内容提要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我国的法律传统; 掌握法律和道德、宗教的区别。 教学要求 1、掌握我国的法律传统; 2、掌握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宗教规范和法律规范之间的区别。 学习方法 1、与实际相联系; 2、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内容提要 第一节 法与传统 在我国的传统中,与法治有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人治主义传统。 第二,德治主义传统 第三,民本主义传统。 第四,泛刑主义传统。 第五,无讼主义传统。 第二节 法与道德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 第一,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第二,表现形式不同。 第三,体系和结构不同。 第四,作用范围不同。 二、社会主义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法与宗教 宗教规范与法的规范之间的区别主要存在于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产生的方式不同。 第二,实现的方式不同。 第三,制裁的程序不同。 第四,作用的范围不同。 第五,规范的形式不同。 第四节 法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略) 二、社会主义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略) 二、第 三十一 章 第 一 节 第 2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第一节 法与传统 按《辞海》的解释,传统是“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传统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在历史上形成并延续到现在,对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精神力量。 在我国的传统中,与法治有关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第一,人治主义传统。人治主义主张由道德高尚的睿智之人来治理国家,在法律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这一点也不无道理,然而,问题在于一旦允许出现可以不受法律限制的权力,就并没有可靠的办法保证它总是掌握在圣明君主和清廉官吏的手中,也没有可靠的办法保证掌握着独裁性权力的人不被权力所腐蚀,如此一来,出于反道德目的而滥用权力的现象就会大面积出现。这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实践和法律实践中已被反复验证。 第二,德治主义传统。德治主义是这样一种法律观念:治理国家应当以道德教化为主要手段,通过道德教化,人人可以为尧舜,至少可以达到“有耻且格”的自我约束状态,此时,法律就只有非常有限的作用和意义。德治主义对法律持有一种深深的怀疑和轻视态度。 第三,民本主义传统。民本主义的核心概念是强调人民的福利,治理国家者的首要职责是象父母对待子女一样关心民众的疾苦,其典型的表述即孟子的一句广为人知的政治道德箴言:“民为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第四,泛刑主义传统。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的学者大都认为“诸 法合体、以刑为主”构成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法律都或多或少地具有刑法的性质,而且,几乎所有法律关系领域都可以用刑罚手段来调整,甚至在现代人看来完全应由 道德来调整的行为,也往往被刑罚所覆盖。 第五,无讼主义传统。无讼主义传统首先是古代社会中的一种政府哲学,它反映着一种特定的法律价值观,即: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不是法律,而是由道德教化所产生的“礼让”,法律的适用乃万不得以而勉强为之的最后选择。在这种传统的影响下,当事人自行和解或在中间人调解下达成和解便成为最自然、最理想的选择。 上述传统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并非全都是消极的,它们所包含的某些观念要素在现实社会也不一定没有任何积极的意义可言。此外,指出这样一个事实,对于法律的研习者也许更加重要:新传统形成并取代旧传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完成,此时,如果从超现实的理想主义出发去提出问题和处理问题,往往并不会带来预想的成效。无论人们是否认同现有传统,都必须看到,设计得再完美的体制和程序,如果没有传统力量的支持,就难以有效运转,甚至难以为继。 二、第 三十一 章 第 二 节 第 3 页 教学内容 文本材料 第二节 法与道德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 法律与道德都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存在形式,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法与道德在本质上的联系。当代中国法学界一般倾向于肯定法与道德在本质上有某种必然联系。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理解法与道德在内容上的联系。古代法学家多数倾向于尽可能地把道德义务上升为法律义务;现代法学家则倾向于使道德标准与法律标准相对分离开来,故“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几成通论。这就意味着,不能把较高的道德要求法律化,不能用法律制裁来对付所有的道德上的恶行,只是在维护基本社会秩序所必需的条件下,法律才会强制执行最低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ewgu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