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诗两首
诗 两 首
【背景材料】
一、关于戴望舒
戴望舒(1905—1950)现代诗人。浙江杭县人。有诗集:《我底记忆》、《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短诗:《雨巷》。他是我国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诗风低回婉转,情意深长,追求意象的朦胧,艺术感染力很强。
二、关于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笔名云中鹤、南湖。浙江海宁人。1918年到1922年,先后曾留学美国、英国,学习银行学、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1921年开始写诗。1922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新月社在北京成立,他是主要成员之一。徐志摩的诗、散文以及艺术观,受英国浪漫主义影响较深,注重意境创造与音律和谐。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飞往北平,在山东济南开山遇难,年仅35岁。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示范教案】
诗 两 首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2.了解戴望舒、徐志摩的简历。
3.体会两首诗在章法、韵律及其他方面的特点。
4.把握诗的意象,领会诗的象征意义。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美读的能力。
2.着重体会现代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保护生活中的美。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戴望舒、徐志摩都是为现代诗歌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他们的生活道路各不相同,诗歌创作的追求也各自有别,诗歌的风格也有所不同,这为学习二人的诗歌带来一定的困难。
“形象大于思想”,这是诗的重要特征。“诗是抒情的艺术”,抒情又是诗的独到之处。所以,本课教学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吟诵、美诵上,帮助学生把握诗中的意象,并在美诵基础上层开广泛的联想,充分调动他们的历史知识和生活经验,并进行再造想象,这是必要的,如能结合现代技术手段,结合直观教学,也有利于学生依据各自的努力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意境。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并翻阅课外书籍和上网查阅有关诗人的生平
简历。
2.利用《语文读本》中的知识说明文,了解中国现代诗的发展简史。
3.教师必要的点拨讲解。
4.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开展课内外诵读比赛,组织诗歌诵读兴趣小组,激发并带动学生多读诗、多欣赏。
学生活动设计
1.让学生中的“诗歌创作与欣赏兴趣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间内简介中国现代诗发展简史。
2.诵读比赛。
3.学生自己搜集文、图、音资料,在教师帮助下,制作成光碟或输入磁盘,配合诵读。
4.写赏析短文并相互口述、点评。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了解两位作者的简历及各自诗歌创作特点。学会诵读。
2.体会《雨巷》重暗示重象征的抒情特点;欣赏《雨巷》的音乐美。
二、在预习基础上,充分利用注解,运用多媒体手段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介绍两位作者的简历(学生为主,教师补充、梳理完成)
1.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简史
中国现代诗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而形成的。它以现代的民主主义、社会主义思潮为思想基础,诗人们大胆张扬个性,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广泛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以白话为武器,以崭新的形式建立起新的传统;它广泛地吸取外来诗歌的影响,扬弃传统,推陈出新。
胡适是新诗最早的开拓者,文学研究会中诸将严肃地实践着“文学为人生”的主张,致力于否定旧诗,开创新诗风,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朱自清、冰心等人,在形式与风格上进行各种有益的创作。1921年以郭沫若朋帜的创造社成员,“异军突起”,立志创造,郭沫若和他的《女神》,奠定了以创造为宗旨的新诗传统的基础、战斗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基础。
此后,一大批忠实的时代之子,在时代风云的感召下,共同走上了战斗的道路,并显示了各自不同的风格和特色。戴望舒、汪静之、冯雪峰、蒋光慈、柔石等诗人如群星丽天。新诗在第一个十年间,以口语人诗,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形式上仍有种种问题。
闻一多最早提倡新诗格律化,徐志摩、朱湘等人应和,迅速形成格律诗派,亦即新月诗派。
30年代,“中国诗歌会”聚集了一大批中青年诗人,《新诗歌》也最富时代生气,对诗歌的普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艾青、臧克家、田间等青年才俊迅速成长,响应时代的召唤。
卢沟桥一声炮响,各种流派的诗人汇聚到抗日救亡的大旗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唱响时代的战歌,吹起救亡的号角,向民族传统学习,向民歌学习,向优秀外国诗歌传统学习。穆旦、胡风、李季、阮章竞、郑敏、辛笛、袁可嘉以他们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感受,丰富了新诗的表现力。
到全国解放前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