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困境.docVIP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困境.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困境.doc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困境   摘要:随着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已经崩溃,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陷入困境。本文试从分析传统文化继承中的问题出发,对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本文结合日本等国有益的建筑实践,认为运用当代的先进技术手段及建造体系来表达传统的建筑文化,将会是一条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康庄大道。   关键词:全球化 传统建筑文化 继承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的必要性   1.1 现今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当今世界城市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已经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嘈杂混乱的车流交通,枯燥单调的城市生活,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以及由此带来的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等等一系列严峻问题正在考验着我们。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华夏大地延续几千年,并创造出无数辉煌的作品,取得世界瞩目的成就,正因为它是一个可持续的建筑体系。中国古人对宇宙,自然的敬畏,使得破坏自然的发展方式成为禁忌。木结构体系本身的可循环性,使建筑的更新过程几乎不产生建筑垃圾。这些都是现代的建筑领域的研究者们所可望而不可即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构筑一个可持续的建筑体系显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全球化与地域性原本就是一对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矛盾。从建筑领域来看,若失去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建筑特色,国际化的建筑形式也将失去活力,枯死并走向灭亡。国际化的建筑形式之所以能够成为主流,正是由其与丰富多彩的地域性建筑形式相互借鉴,相斗争而发展出来的。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地域性建筑文化也只有不断的借鉴外来文化,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才能够更好的向前发展。   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曾经创造出了无数的无比辉煌的宫殿,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吸引着无数国内外游客的故宫,长城,颐和园,江南园林,古村落等等正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继承中的问题   2.1 厚今薄古,自我贬低――从主观态度来看   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当今中国社会,人们感叹于当代先进的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中带来的便利,厚今薄古成为许多人看待世界的态度。   从建筑实例来看,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建筑杰作如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皇家陵寝原本是多么辉煌,多么智慧的作品,但是,现今能够读懂它的杰出艺术成就的人却是寥寥无几。正是因为需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风水有所了解,才能够真正看出其中的智慧,了解古人的用心,体味其中非同寻常的巧妙构思。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当代,对中国古代皇家陵寝大加赞誉的不是我们中国人,而是向往中国文化的外国学者。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皇陵在中国建筑形制上是一个重大的成就,……它整个图案的内容也许就是整个建筑部分与风景艺术相结合的最伟大的例子。”   被如此多的外国著名学者赞誉的中国文化遗产却被中国人自己不屑一顾。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伟大先祖的不孝子孙――对待传统文化遗产的厚今薄古,自我贬低的主观态度。      2.2 世易时移,传统的建筑体系难以为继――从客观条件来看   首先,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体系已经被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完全取代,只在部分偏远山区留有残余。随着科技的进步,可以使建筑盖得更高,盖得更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亲睐。原有的具有成熟做法的建筑体系已经失传。城市中林立的都是钢筋混凝土的高楼,传统建筑文化只是在部分高校的研究中稍有体现。   其次,随之而来的,与传统木结构体系相适应的工匠体系也随之崩溃。在古代中国,西方意义上的建筑师由两个角色分担:掌握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诗学的官员,文人与对这些能够理解并亲手劳作的工匠。一些最好的工匠掌握着图示,模型与做法,其中最杰出的工匠深知自然之道,最关注的问题是如何让成熟的体系做法适应不同的自然地理,称为“因地制宜”。现今,传统文人早已失去地位,掌握宇宙学,社会伦理学和诗学的文人已经完全消失,工匠体系只残存于偏远的山区。   由于以上两点原因,整个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实际上已经处在一个断层的状态,除去少数“考古”性质的研究,真正的实际应用已经寥寥无几。      3.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文化断层   从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强烈冲击。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国的整个社会结构遭遇了颠覆式的变革,人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人的心目中早已失去了原有的神圣地位。古人所必需经历的传统文化的

文档评论(0)

lnainai_sj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