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社区的空间过程和地方再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草原社区的空间过程和地方再造.

郑少雄:草原社区的空间过程和地方再造 ——基于“地方—空间紧张”的分析进路 内容提要:本文从自下而上的文化理解出发,分析了近年来内蒙古巴肯嘎查遭遇的如分割(草场承包)、排除(禁牧)、占用(气候干旱)等空间过程。一方面社区的应对方式是草场开垦及流转,使草原景观发生变化,传统社区面临消失的危机;但另一方面社区也通过开展文化批评、区分经济理性与文化理性、恢复公共仪式生活等形式,展开地方再造的努力。通过“地方—空间紧张”的分析进路本文认为,草原社区的命运取决于外部力量与社区双方更精细的空间协商机制。    关键词:草原政策 内蒙古 “地方—空间紧张” 空间 地方    一、问题与解释进路    (一)草原危机及其地方解释    2012年夏天,摄影师卢广的一组内蒙古草原的照片在媒体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照片显示草原的整体空间被煤化项目大规模挤占,剩下的草原也被挖得千疮百孔,恍若巨大的天坑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了装点生机,地方政府在被破坏的草原上布置了大批牛羊雕塑。①   直观上看,草原社区潜在的消失危机可以直接归结为外来资本的强势进入,将草原改造为更具盈利能力的工农业生产项目。但地方牧民的配合也不可忽视,以笔者研究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D旗巴肯嘎查②为例,不但草场质量严重下降,草原面积也急剧缩小,2010年草原面积大约只相当于1980年的三分之一,其余三分之二或因牧民开垦导致严重沙化,或者已将使用权让渡给了工农业开发。   既然“风吹草地见牛羊”是一种普遍欲求的(desirable)的生产、生活景观,为什么一边是国家大力推行旨在改善草原生态的经济、环境政策③,一边放任草原破坏,导致草原状况不断恶化呢?更重要的是,传统上被认为是草原价值观维护者的蒙古族牧民为什么心甘情愿地“开 / 卖”草场?   常规场合下,巴肯居民给出的理由包括:禁牧圈养、草场面积小质量差、种植经济作物、进城定居、缺乏劳动力、经济利益诱惑等。但是2011年社区“宝日敖包”祭祀结束后,一个完全开放性的酒桌访谈让笔者获得了另类答案:   我们的敖包才恢复几年?上面怕出事,就不让闹红火了④。政府把草场分了,现在沙漠怕也要分了。草场分得就像豆腐丝,把蒙人打成了一盘散沙。豆腐丝有什么用,羊都放不了。现在还禁牧,叫我们像养猪一样养羊,我们蒙人哪有这样养羊的?   天气旱(知道为什么天旱吗?梁外的煤矿打吹云炮,不让下雨),草就长这么高高,不种玉米牲畜根本就不够吃。可不就得开地啊?现在地也快种不成了,水都叫东胜给抽去了,南边的煤矿也用水,没法浇地了。不要说浇地,我们人都快没水喝了。水抽完了,我们这些老头不想搬怕是也得搬走了。反正我们这里现在也不叫苏木了。    草场留着有什么用?开了算球,卖了算球。(集体访谈)⑤   尽管不乏以讹传讹的成分,但所涉及的大部分内容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对应。环境的文化建构只有和土著交谈中才能获得理解(Basso, 1996:68),这些言论指向了牧民自我理解中的族群社会遭遇:外来空间生产策略(草场分割、禁止放牧、“吹云炮”天气干预);地方认同改变(原子化的蒙人、养猪的蒙人、限制敖包祭祀);去地方化(苏木撤销、草场消失、人口外迁)。换句话说,空间策略,以及空间策略带来的认同改变可能将导致草原社区的消亡。    (二)“地方—空间紧张”的分析框架    在其内蒙古草原环境与认同研究中,人类学家威廉姆斯(Dee Mack Williams)认为当代国家在归责生态危机时,同时使用了空间和时间上的两种修辞策略:空间上认为是少数民族过牧滥垦行为导致了土地退化;时间上把主要过错归咎到前代的社会剥削或错误政策身上,借此掩盖了当代国家的环境野蛮主义趋势(Williams, 2002:24-40)。这一洞见促使我们思考环境变化的政治化维度:除了自身的权力和知识优势之外,当代国家凭借什么样的深层机制实现免责?   地方与空间是人类学与人文主义地理学常用的两个基本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以来(何雪松,2006;汪民安,2006),空间成为宰制性的概念,地方则不再受重视(Taylor, 1999:13)。传统上认为地方是具有特殊性的意义中心,而空间是抽象和理性化的;地方具有使用价值,空间具有交换价值;空间包含地方。但是段义孚(Tuan, 1977)认为地方和空间同等重要,二者相互定义、相互补充和相互转化。在这个基础上泰勒(Peter Tylor)提出,“取决于不同的视角,任何一个特定区域潜在地既是地方,也是空间,因此空间生产者(space producer)和地方创造者(place maker)”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地方—空间紧张(place-space tensions)”。最典型例子是现代民族—国家:作为国家,它确定和承认主权边界,因此国家是空间生

文档评论(0)

kai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