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5清代贵州督运楚铅戴祈粘印花并送清册移研究载贵州档案2002年第2期
清代贵州督运楚铅戴《祈粘印花并送清册移》研究
苏州大学档案系副教授 王 铭
贵州自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正式归入西汉王朝版图。二千多年来,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史不绝书。新中国史学工作者亦颇有著述。但其视角似有盲点:此前,对反映此类情况的存世古代档案文件研究太少。
巴县档案中所存《督运楚铅戴秉英祈粘印花并送清册移》,是反映清代铅材由贵州经水路北运重庆转赴汉口铸币的珍贵文献。迄今为止,学朮界尚无专文论及。笔者不揣浅陋,试从古文书学的意义上加从探究。
一、《督运楚铅戴秉英祈粘印花并送清册移》原文
督运楚铅贵州思州府玉屏县正堂戴 为遵旨议奏事。
窃敝县案奉黔宪委运乙未年下运、丙申年上运楚铅。于本年七月二十四日在永局开兑。随即陆续由泸转运来重。兹会同选雇夹 中船十六只,外兵牌小船一只,并练习舵工、水手。照例每只装七[万斤,业]已收载齐全。择于本月二十二日开运头帮。
除径报黔宪[外,相应移]知。为此,合移贵县。请烦查照来移事理,希即转报。并祈粘帖印花,拨役护送,转移前途,一体[放行,足]仞舟谊。须至移者。
计移清册一本。
右移
四川重庆府巴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齐
贵 州 委 办 乙 未
下 运 丙 申 上 运
乾隆 四十三年十一月 二十二日移
楚 铅 思 州 府 玉
屏 县 知 县 钤 记
备造各船装载铅斤并船只号数清册
督运楚铅贵州思州府玉屏县正堂加三级纪录五次戴 为遵旨议奏事。
今将各船装载铅斤数目并梁头入水尺寸编制号次、备造清册,移送查照施行。须至册者。
计开:
第一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二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三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四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五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六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七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八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九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一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二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三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四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五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第十六号夹 中船一只。梁头一丈二尺,装铅七万斤,船身入水三尺三寸。
以上共船壹拾陆号,每只装铅柒万斤,共装毛白铅壹百壹拾贰万斤。合并声明。
外兵牌船一只
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移
说明:(1)原件竖写,现改为横排,并分段标点。(2)原文无标题。现题为本文所拟。(3)正件文字残损处,笔者兹据上、下文意拟补。所补文字,外加方括号以示异(4)清册为移文的附件,清册原标题单独占一页作为封面,并盖斜印。
二、移文种源流考
移,是封建社会由无隶属关系的官署或官员间相互行文使用的平行文种。
先秦时期,移是指“致送”的行为(包括发送公文)。其字面经历了“贻”、“遗”、“移”一音之转。具体而言:周代称为“贻”。例如,周公“乃为诗以贻王”[1]。(2)春秋、战国,发出文书称为“遗”。如,赵国平原君与魏国信陵君结为姻亲。秦军围赵都邯郸,平原君夫人为催促魏国发兵救赵,“数遗魏王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