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概念.doc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 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及其分界线。识读“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图;识读“北方地区图”;理解北方地区主要的山脉、高原、平原及其分布特点;了解黑土地和黄土地的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模拟介绍家乡的活动,掌握四大地理单元的差异;通过“图片+说明”、播放视频的方式分别介绍黑土地和黄土地的位置和主要特征,再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概括出自然条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土地、热爱国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点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难点 综合、根据、归纳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间 1课时 P.3活动。 1.让学生找出北方地区所管辖的省级行政区,并分别说出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2.在图5.2中,找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秦岭、太行山、辽东丘陵、山东丘陵、渤海、黄海、黄河、淮河、黑龙江、松花江。 3.让学生自读课本P.4~5内容,整体感知北方地区的地理环境。 [提问] 根据所了解到的知识,请归纳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并出示表格: 北方地区 自然环境 经济特点 位置 范围 主要地形区 农业 工业 秦岭—淮河以北 东北三省 两河、两山 京津 陕甘宁 (苏、皖、内蒙古) 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 黄土高原 (2个丘陵) 平原广,耕地以旱地为主,机械化程度高,是我国重要粮食产区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工业发达、工业城市密集,资源消耗量大 重要农业区:二大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华北平原 重要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过渡] 同学们,土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地,人类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感情,请问,以下两幅图(课前准备两幅黑土地和黄土地的照片)各反映的哪种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 学生回答:黑土地、黄土地;东平平原、黄土高原。 [教师] 对了,两种土地都有各自的特点,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它对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影响呢?结合手上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结合我国干湿区和温度带的分布分析) [总结归纳] 略 [播放视频] 《黄土高原》 [提问] 壮观雄伟的黄土高原,我们已经看过了,谁能概括出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特点呢? [学生回答]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主要是因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结构疏松,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提问]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 [师生互动] 一起阅读书本P.6活动2的案例。 [学生回答] 建设淤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活动] 完成书本P.6活动。 [小结] 同学们,学习完北方地区,我们得到什么收获?(总结由学生说,教师作最后总结)。 [总结] 北方地区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使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我们要记住: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安排生产、生活要合理。 板书设计 1.自然环境和经济特点(见投影表格) 山区寒冷——针叶林 黑土地——东北平原 2.地区差异 地广、机械化耕作;一年一熟 黄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缺水,水土配合不佳;两年三熟 特点:结构疏松,易水土流失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3.黄土高原 治理措施:建於堤坝,拦蓄泥沙;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等 4.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中学 杨壮仁) 第五章 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二节 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 2. 第六章 认识不同的区域 第一节 环境独特的地理区域——东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地图和资料的阅读与分析,让学生认识东北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环境等,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掌握东北冷湿气候的原因、东北的资源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书本活动,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析,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而且让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地理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习中的资源开发→环境保护问题,资源枯竭→产业转型问题,环境污染→经济发展等问题,渗透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同时使学生认识到他们将来会越来越多地面临

文档评论(0)

447776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