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华人形象的媒介文化分析.docVIP

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华人形象的媒介文化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华人形象的媒介文化分析.doc

好莱坞电影产业化过程中华人形象的媒介文化分析   摘 要:伴随全球信息媒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和电影技术的创新,好莱坞电影以其强大的技术实力继续占据着全球电影的霸主地位。在意识形态、文化和电影产业变化的影响下,好莱坞电影在“他者”形象的塑造上呈现出一种“渐变”的发展方式。因此本文将梳理好莱坞电影中具有代表性的“华人形象”,以时间为跨度,分析好莱坞电影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华人形象”。希望得到一个相对完整的好莱坞电影变迁过程。   关键词:好莱坞电影;华人形象;意识形态;电影产业;文化   一、早期华人形象呈现的媒介文化分析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华人形象就开始出现在好莱坞的默片当中。而最早出现华人形象的电影则是1919年的《被摧残的花》,这部电影中的华人形象或麻木不仁、呆头呆脑,毫无潇洒和风趣,或外形猥琐瘦小,缺少阳刚之气,与高大威武、豪爽奔放的西方人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两种不同的种族主义话语的确立,其实与好莱坞电影形象的呈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好莱坞意识形态话语实践的重要产物。   (一)“镍币影院”时代下的好莱坞电影发展   早期的美国电影中心分散在纽约和芝加哥。第一个电影工作室于1911年在好莱坞开业,此时的好莱坞电影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出现。全新的视听感受和低廉的票价满足了大众的娱乐需要。电影的拍摄满足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镍币影院”。之后,好莱坞对“镍币影院”进行了改革,这一举动使得那些与影院放映网有联系的独立制片商获得了极大的便利。   (二)好莱坞的“孤立主义”与“对外改造”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独立之后开始推行“孤立主义”政策,这里的“孤立主义”是指美国建国后,为了迅速发展国内经济所奉行的一种“政治中立”政策,这种政策的推行既与美国自身弱小的经济实力有关,也与美国整个民族的心理积淀有关。   好莱坞电影确实把“平等”、“自由”、“幸福”等源自欧洲的启蒙思想具体化了,也世俗化了。这也迎合了美国各个阶层移民的思想,同时超越了各种族之间的障碍,具有了超民族的特征。好莱坞电影总是在超越各民族具体历史的同时又在书写他们的“历史”,以得到各民族的认同。它们的主题也基本上是围绕着自由与秩序、个体与社区、正义与邪恶、分离与融合等诸多二元对立的命题展开。对这些命题思考与探索也使得好莱坞电影具有了国际性特征。   (三)“黄祸论”的典型代表:“傅满州” 与“陈查理”   19世纪90年代“黄祸论”在欧洲出现,并逐渐成为西方世界看待东方的主流论调。“黄祸论”认为黄种人从生理到心理上都是孱弱的、野蛮的,而且粗鄙、暴力、未开化、道德感缺失、异教和幼稚。在西方人的认知中,有两种“黄祸”,一种来自中国本土,一种就在西方。最早的华人移民为躲避部分西方人针对华人的压迫和暴力行为,自发地团结起来在美国建立起唐人街。但好莱坞电影却随意将唐人街与帮会活动和地下犯罪相互联系,恣意滥用。   1929年,“傅满州”被搬上银幕。“傅满州”可以说是好莱坞电影中最彻底的“黄祸论”形象,他展现了当时美国白人对华人世界最恶劣的想象,是邪恶妖魔的化身。“傅满州”的形象同时体现出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的内涵。史密斯和“傅满州”之间不仅是个人冲突,更重要的是延伸到了种族、性别和文化。是东西方民族的冲突,是亚洲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是截然不同的男性气质的冲突。“傅满州”的男性气呈现出互相对立的两个层面,一方面,他力图统治别人,主宰西方民族;但另一方面,影片又突出他没有任何男性的魅力,也没有表现出正常的性需求。   二、好莱坞中期华人形象呈现的媒介文化分析   二战的结束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内,好莱坞经历了急剧的变化和调整。一方面,二战的胜利让美国政府更加认同电影在宣传方面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冷战思维的存在也使得美国将电影作为意识形态宣的传工具。   (一)冷战思维下的好莱坞制造   这一时期,好莱坞关于中国的电影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历史片,绝大部分以晚清和民国初年为背景;二是反共片,描写红色中国的政权和社会,旨在污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社会制度;从四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早期,好莱坞电影重头大戏是冷战,只有极少的电影直接涉及种族问题。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李小龙的功夫片挟中华传统武术之威进入好莱坞。这一时期是“田园诗”般的中国形象。但好莱坞的价值观里从来就不曾把男人在性和情欲方面的节制当成正面来歌颂。在李小龙、成龙所塑造的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传统的延续,即剥夺东方男子的性象征,把男子刻画成性无能、性冷淡的无用之徒。   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美国积极运用其媒介优势,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和平演变”。出于宣传的需要,再加上美国媒体所渲染的“中国形象”,好莱坞影片在这个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