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中的谐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京话中的谐音

南京方言中的谐音现象 周质文 化学化工学院 学号:101292042 前言 我的家乡南京的方言是南京话,在学术上属于官话大区江淮官话的洪巢片 中的宁庐方言中的南京小片。南京话是一种变化极快的方言,据我父母说,他们已经不能完全听懂纯正的老南京话,我是听都没听过老南京话。虽然新南京话和老南京话有较大差别,但是是一脉相承的。 提到南京话中的谐音,我第一想到的就是:我经常说对我妈说:“当然了!”我妈就会回我一句:“当(单)然,我还双然哩!”当然,这个是个个例,也许只有我妈这样说。下面我从地名,民俗和歇后语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南京方言中的谐音现象。 2.地名中的谐音 2.1因为谐音而出名的“大小锏银巷” 不管是“大锏银巷”还是“小锏银巷”,因为谐音极像“大贱人巷”、“小贱人巷”和“大奸 淫巷”、“小奸 淫巷”,因此经常在网络上被网友拿出来作为聊资;其实“锏银巷”的由来非常有典故,所谓“锏”,是指明代的一种兵器;所谓“银”,是指明代的“银作坊”;“锏银巷”即指明朝军队的军械作坊。 “大锏银巷”最近一次在网上非常出名应该是著名的谜案《南大碎尸案》,因为抛尸地点就在大锏银巷13号,因此还有很多热爱福尔摩斯的朋友去现场侦查破案,再次让“大锏银巷”名噪一时。 2.2被谐音代替的不吉利地名 在珠江路东段南侧,西华巷北端,有个“庭市桥”居民区。其实,庭市桥那里原本叫做“挺尸桥”,相传明太祖驸马梅殷反对朱棣篡位,被害于那里的桥上,因此叫做挺尸桥。据我听祖辈说老南京话中说睡觉叫做“挺尸”。后人觉得这个名字实在是令人害怕,也不吉利,就取谐音改成“庭市桥”了。 情况类似的还有绫庄巷。据载,这里原称“灵床巷”,居者恶之,故改为今名。 另外,渊声巷起初叫“怨声巷”,相传此处低洼,雨天泥泞不堪,行人怨声载道,谐 音成地名。 中华门内糖坊廊和长乐街其实是一条街的两段,老城南人则统称为“篾街”。为何叫篾街呢?因为在明朝这里曾经叫“灭街”,后来取其谐音。又为何叫“灭街”呢?一说因一户人家扎了大脚妇人的彩灯,朝廷认为是嘲讽皇后马娘娘的大脚,派锦衣卫枉杀一整条街的人,因此叫“灭街”;一说元朝官员福寿及部下在元亡时不愿投降,纷纷举家自尽,整条街大小人口灭绝;还有一说:元朝三山王率兵在此抵抗朱元璋,全军覆灭,故名。清末,王陈两姓在此东段开糖坊,人们认为“灭街”、“篾街”均不吉利,于是把东段叫“糖坊廊”;西段则因附近秦淮河上有长桥而称“长乐街”。 板桥街道办事处驻地东边有个村庄叫“柿子树”,但它跟柿子树无关。它原来叫做“死鸡树”,“柿子树”是“死鸡树”的谐音。   传说抗战期间,这村子还很小,没个名字。有一天村上一只雄鸡斗死了一个日本人带来的洋雄鸡。日本人气得将死鸡远远扔去,恰好挂在一棵树上,人们就称这棵树为“死鸡树”,进而以此命名这个村子。当时也有人称这个村子为“斗鸡里”、“斗鸡坡”。后来,人们嫌原名不雅,便取谐音,叫它“柿子树”。 尧化门原是姚坊门,被英国人发错了音。 在外郭十八门中,对于姚坊门这个门,很多人觉得陌生,而南京却有一个地名叫尧化门。“其实就是一个城门。”高松说,尧化门真名应该是姚坊门,朱元璋下令在此地修建外郭城门,是因为附近有一座姚坊山。而到了清末,英国人来此修建京沪铁路,拆掉了姚坊门,他们把此地名发成了“尧化门”的音,便一直被当地人所用,所以现在多数人知道的是尧化门。 高松说之前专家已经对此地考证过,基本能确定尧化门的位置就在仙尧路与尧化门街的交叉路口。他说,根据史料,英国人修铁路拆姚坊门时,为了使北边土城和南边土城所形成的道路不被隔断,曾经在铁路上架了一座木质的桥,当地人都叫“洋桥”,位置就在这附近。 高松说,有了“洋桥”的历史,确定尧化门的位置就不难了。团友小徐说,而且这片在没有拆迁前,有个村就叫做“门里村”,显然这个村和门有关系,而且在周边发现了一些散落的明城砖,更能证明这一点了。 高松说,根据有关专家的前期考古,附近还有可能有瓮城。“想来这个城门在当年防御的功能可不一般。” 中央门外有北崮山村和北崮山路,均因附近北崮山而得名。北崮山旧时很荒凉,有许多无主坟露出累累白骨,因此被人们叫做“白骨山”。慈善家陈经先生为收留街头失去父母的流浪儿,捐款在此山下办孤儿院,因为此山名不雅,将其改为谐音的“北崮山”。(注:北崮山也可作北固山)。 中华门下,居然有个小巷子叫“煤灰堆”。它100多米长,原先七拐八弯的,狭窄,地面是高低不平的大鹅卵石,房屋又旧又破。当地老人说,清朝时,这里住了一位姓梅的大富翁,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将他家变成了一堆灰烬,人称“梅家灰堆”,后来误传为“煤灰堆”,于是将错就错,变成了地名。 3.民俗中的谐音 “扫陈”之后好过年:送走“灶神”,街头巷尾到处炸“炒米”、做“欢喜团”,一天比一天

文档评论(0)

xiaoyi20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