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学考研-社会心理学资料-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2017考研已经拉开序幕,很多考生不知道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考研复习资料。中公考研辅导老师为考生准备了【心理学考研知识点讲解和习题】,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同时中公考研特为广大学子推出考研集训营、专业课辅导、精品网课、vip1对1等课程,针对每一个科目要点进行深入的指导分析,欢迎各位考生了解咨询。 第五章社会态度及其改变 一.态度的定义与分析 1.态度――由认知、情感、意向三因素组成的、持久的的个人的内在结构,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的中介。即一种准备状态。 二.态度的特征 奥尔波特――态度个体意识和神经系统的某种态度;表示准备反应;是有组织的系统;是以过去经验为基础的;对行为产生指导与动力。 三.态度的功能 1.态度的认知功能——选择接受有利的信息;2.态度的情绪功能——带来满足或失望感;3.态度的动机功能——驱使人趋向或逃避某事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层次与方向 一.社会态度是个多层次的心理结构 1.社会定势的层次 ◆四个层次,第一为基本固定定势——个体对外界情境的直接反应;第二层次——调节日常生活行为;第三层次——调节个体某些行为系统;第四——最高层次,调节行为的整体性 ◆ 知、情、意三因素在社会定势的最高层次中的地位不一,比重不同。 2、社会态度的层次性与行为的关系 ◆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1)皮埃尔:态度与行为不一致? T.Lapiere, 1934美国西海岸,与一对中国留学生夫妇旅行, 2)盖洛普:态度与行为一致! 盖洛普,1936成功地预言了罗斯福总统的当选预测票数与实得票数相差 1%、 3)费希本与艾赞:一般态度与多重行为一致 一般态度与特定行为低相关,与“多重行为尺度”高度相关。 4)佩因罗德的研究总结 总态度预言总的行为,具体态度预言具体行为; 5)金盛华: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行为是态度与情境压力的函数。一种具体行为的发生与否,取决于行为后果的价值。 价值判断的两个内容:预期的满足水平;可能付出的代价。当态度不能决定行为的指向时,仍会影响行为的方式。 ◆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从以上结论可知 ◇情感与认知所起的作用不同导致言行不一;◇同一对象具有的不同属性、特征导致了言行不一;◇当时情境的影响: 二、社会态度的方向 正向(积极拥护、参与);负向(抵制反对)、中性(观望)、异向态度(钻空子、怠工)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 一、态度的形成的过程 凯尔曼态度变化三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 服从——为取得报酬回避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权宜之计,司机对交警的服从。 ◆ 同化——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以取得与他人的一致。是否能同化取决于他人或群体的吸引力,否则将难以维持,有摇摆不定。 ◆ 内化——从内心深处接受他人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是最稳固的、不易转化。 ◇ 一般而言,态度形成遵循这三个阶段,开始多是服从,被迫进行;然后逐渐习以为常,成为自愿行为;最后形成牢固观念◇ 但并非每个人都完整进行,有的人只停留在服从、同化;有的人到达同化还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进入内化,或一直在同化。 二、社会态度形成的反馈模式 中性 正向 决策中心 个体内化过程 社会态度 逆向异向 处理后的信息 社会心理刺激合力 群众的个人体验、满意程度、 反馈机构舆论、流言、从众等社会心理现象 原始信息 第四节 社会态度的改变 一、社会态度转变的方法 态度转变有方向的、强度的。由消极——积极、由不赞成——很不赞成。 1、说服宣传:如通过交流意见、参观访问、观看电影、电视等。 ◆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过分夸大会使人不信任。 ◆ 说服宣传要晓之利害。使受众产生心理压力、威胁,只有听众劝告改变态度。但要区分两种情况:1)需要立即改变态度,则宣传要能引起恐惧心理。2)如果需要人们延续一段时间改变态度,则不必过于强调危险。 ◆ 说服宣传的方式得当:当受众与宣传者保持基本一致,且在这方面知识经验不足时,单方面宣传比较合适;当受众已有充分的知识经验,且有强的思考比较能力时,双方面宣传更合适。哈夫兰特在二战的士兵进行实验。 ◆ 说服要求逐步提出:弗里德曼。大要求下的小要求总是容易实现的。 2、亲临实境:引导其参与活动来改变其态度,可能只要参与了一两次就会完全改变 3、群体规定:用群体规定使主妇们用内脏做饭。如公约、规章等。 4、利用沟通影响的规律 ◆ 增加信息影响力 ◆ 弱化人的自我防卫心理(向对方立场靠拢,建议而非命令的方式等) ◆ 睡眠者效应(sleep effect)——低威信来源的信息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作用比先前更大的现象。 二、社会态度转变与逆反心理 1、逆反心理涵义——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 ◆ 是由于个体感到某些方面的行动权利被剥夺限制时,自发产生的一种动机状态。◆ 由于人们的好奇心所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市场营销专业综合实训方案(用于营销技能实训参考).doc
- 嵌入式系统调研报告.docx
- 巧用通道锐化把模糊照片调清晰.doc
- 希望工程1教案.doc
- 常用函数应用.doc
- 常用命令1.doc
- 平衡积分卡员工岗位考核办法.docx
- 应用写作词语.doc
- 嵌入式编程技术实验指导.doc
- 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发展趋势.doc
- 2024-2025学年小学心理健康六年级下册北师大版(2021)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5年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在生物医用材料表面耐高温性能中的应用研究报告.docx
- 美妆集合店可持续发展与环保责任研究报告.docx
- 中国泥水平衡顶管机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pdf
- 2024-2025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三年级鄂科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鄂科版教学设计合集.docx
- 口腔医疗服务市场扩张前景与竞争格局研究报告:2025年行业深度解读.docx
- 2025年2月中班标准教案小黑鱼.pptx
- 2024-2025学年小学心理健康五年级下册北师大版(2021)教学设计合集.docx
- 基于2025年智能交通大数据的拥堵治理策略与效果评估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