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类活动所激化的自然灾害
人類活動所激化的自然災害
黃朝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一、前言
近幾年來,台灣地區先後發生了多次大災難,其中有些是單純的人為事件,如空難、火災和車禍等。有些則可稱為自然災害,乃自然事件所引發的,包括山崩造成的林肯大郡倒塌,賀伯颱風帶來的土石流災害,橫行各地的口蹄疫事件,汐止的基隆河大淹水和百年來最嚴重的921集集大地震等等。不過,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即使是自然災害,也無一例外地夾雜程度不一的人為成份。換言之,不少自然災害亦包含了若干人為因素的作用,其實是自然和人為兩種力量互動的結果。
嚴重自然災害不但造成生命財產的損失,有時更會造成社會的混亂,甚至政府的崩潰,明代崇禎年間,全國大旱,加上蝗蟲和瘟疫肆虐,1556年更發生數十萬居民喪生的陝西大地震,以致「饑民遍野,餓殍塞途」,最後集結為流寇,揭竿起義,明朝也因此而走向窮途沒路。即使在近代,類似的情形也經常重演,譬如孟加拉在1970年為一颱風侵襲,死亡人數多達二十萬,因而,促成該區脫離巴基斯坦統治宣告獨立;1980年義大利南部一次大地震,使全國經濟變得蕭條,從而造成政府垮台。凡此可見天災和人禍總是相互激化。因此,古人就有「人禍誘發天災,天災加劇人禍」的說法。再以洪水災害為例,固然主因是降水在空間和時間上不平衡,常常是由大量降雨和持續豪雨所致,但全面分析其發生的成因後,都會發現:上游濫伐森林,破壞植被,不當開墾所導致的水土流失,圍湖造田、霸占河道、與水爭地所導致河道堵塞等也都是使災情擴大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見,災害的成因多種多樣,對於每一種災害,既要從自然因素方面,又要從人為因素方面,分別去追究原因,才能更有效地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依據。而其中,由於經濟發展而使地表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和變得脆弱,更是人類所必須努力改善的方向。這就說明了在對抗災害的工作上,不但需要加強地科、地理和科技教育,也需要藉助環境教育以喚起大眾對環境應有認知和關懷。
二、環境惡化和自然災害的關係
環顧全球,自然災害似乎有幾個明顯的趨勢(見圖1),首先是自然災害的危害面積的蔓延擴大,尤其是水、旱災更是如此;其次是發生的週期也越來越短;另外,其危害程度則日趨嚴重,生命財產的損失有逐漸上升的傾向。由台灣多年來報章中有關自然災害報導看來,亦有類似情形(黃朝恩,1998)。根據聯合國統計,1970至1990年全球各種自然災害使280多萬人喪生,受害人多達8.2億,經濟損失超過一千億美元,其中有五十四次列為嚴重自然災害,其死亡200.15萬人。其中地震災害二十次,死亡115萬人,對人類的威脅可見一斑。是以聯合國將二十世紀的最後十年定名為「國際減災十年」(IDNDR),希望能透過全球一致行動,以有效的方法將自然災害對人類的衝擊減到最低程度。
上述災害之日趨嚴重,當然不能說與自然災害本質上的改變完全無關,但是站在自然規律上而言,自然現象的表現多屬一種常態的表現。環境變遷固有其可能,這種變遷卻常常是漸進的,而不是短短數十年間便可察覺到它的急遽改變的。因此,不少學者認為這種災害變本加厲,應與人類對環境利用模式和大肆破壞有關。由於人類長期盲目開發環境資源,對大自然作出超限利用和過度需索,以致產生許許多多變異型的「自然」災害。其中若干完全因為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災害,包括各種污染和全球性環境變遷(如全球增溫、臭氧層耗損)在內,可稱為人為型環境災害(man-made disasters)。至於其因人類不當活動而激化的災害,在原有預見的災難上增加其規模、幅度和頻率,稱為誘發型自然災害(man-induced disaster),人類活動常可使得環境不斷惡化,一方面使環境的脆弱性變得顯著,自我調整能力轉趨薄弱,一方面使人類自身抗災的能力亦日益下降,再一方面許多人類破壞環境的過程本身就是自然災害形成的過程。在這些多重因素的效應下,自然災害的層出不窮和快速增長當然成為意料中事。
表1 中國歷史旱澇重災頻數的比較表
朝 代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災次/年 0.6 1.6 1.8 3.2 3.7 3.8
表1列出了中國從隋唐以來,全國發生旱澇災的頻數比較(周立三,1989),即可看到這種誘發型自然災害的日趨嚴重性。而其原因顯然包括,是由於各地長期開發下,森林飽受破壞,生態逐漸失衡、土層裸露,控水能力變差,一經大雨就可導致山洪暴發、乾季則缺少基流(base flow)補注,以致無論旱澇均與時俱增。
總而言之,隨著人口的惡性膨脹,隨著經濟的超限發展,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越來越被破壞,並且直接或間接引起災害的發生,或加劇災情,增高成災的頻率。而環境的惡化亦造成對生產力的削弱,成為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障礙。此外,全球環境的惡化己接近人類難以承受的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