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教材__蚯蚓人工养殖-教材.docVIP

  1. 1、本文档共1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教案教材__蚯蚓人工养殖-教材

蚯蚓人工养殖教材 蚯蚓的高产措施一、分期饲养   按蚯蚓个体的发育阶段而给予不同的养殖管理,是蚯蚓人工养殖能否取得高产的关键。传统的“几世同堂”混养法,由于在采收利用上无法分别大小:超过最佳收获期的成蚓,来不及采收,浪费饵料和养殖设备;未到最佳收获期的幼蚓,采收了则降低产量,人工分拣又增加劳动强度。人工养殖时,须建立专门的种蚓池与生产蚓池。   二、薄饲勤除   成蚓每月投料两次,除蚓粪、取蚓茧或倒翻饲育床三四次,每次给料厚度为15厘米至20厘米,始终保持饵料新鲜透气,创造蚯蚓最佳生态环境。 适时采收 在以往的资料中,介绍年收获蚯蚓3次至5次。但在生产中发现,在饲料充足的情况下,利用蚯蚓生长繁殖的优势期(性成熟前后,以蚓体出现环节为标志)实行短期(一般以1个月为宜)高密度养殖,而又增加采收次数,及时调节和降低种群密度,保持生长量和采收量的动态平衡,是夺取蚯蚓高产的关键。   三、轮换更新   通过种蚓的不断更新和养殖床的周期轮换,不仅保证了种群的旺盛,而且也避免了在同一床位长期养殖同一蚓群而形成的种群自然衰退。种蚓宜每三四月更新一次。   四、养殖管理   蚯蚓养殖分种蚓、蚓茧孵化、前期幼蚓、后期幼蚓和成蚓等几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管理要求如下:   1、种蚓管理。养殖密度宜控制在每平方米2公斤至2.5公斤或每平方米1万条至1.5万条,每隔六七天清除一次蚓粪,采收的蚓茧投入孵化床保湿孵化,同时翻倒种蚓床,用侧投法补料,以改善饲育床生态条件,以利繁殖。   2、孵化床的管理。孵化基厚度以10厘米至15厘米为宜,孵化基要保持碎细和湿润,每平方米可孵蚓茧5万至6万个,孵化基每月用铁叉松动一两次,以利通气与幼蚓成活。   3、前期幼蚓管理。待孵化基大部分粪化时,要及时除粪,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以降低幼蚓密度。   4、后期幼蚓和成蚓管理。后期幼蚓生长迅速,要增加除粪补料次数,用下投法补料并及时扩床养殖;当性成熟进入繁殖期后,要发挥蚯蚓生产和产茧优势,不失时机地降低养殖密度或及时采收利用,或取代旧的种蚓。   五、养殖密度的控制   蚯蚓养殖的最佳密度,以每平方米2.8公斤至3.1公斤或每平方米2万条为宜,在此范围内,投种少、产量高。前期幼蚓养殖密度可稍大于每平米3万条或每平方米2.5公斤;后期幼蚓至成蚓养殖密度可逐渐降至每平方米2万条左右。进行密度控制应与轮换更新结合起来,将种蚓床、孵化床、前期幼蚓床、后期幼蚓床按112:4的面积比建造,结合扩床养殖,即可达到控制密度的要求。 蚯蚓喂猪鸡要谨慎 蚯蚓,也叫地龙、曲蟮或称曲蛇,含有十分丰富的营养成分,特别是蛋白质含量高,是喂猪鸡的良好的动物性饲料。它能促进猪禽多长肉、多产蛋,但如果喂饲方法不当,也会引发畜禽疾病,造成损失。因此,饲喂蚯蚓一定要谨慎。   蚯蚓对猪可传播肺绦虫病和气喘病。引起猪肺绦虫病的线虫有长刺后圆线虫、短阴后圆线虫和莎氏后圆线虫,而蚯蚓就是传播这3种线虫的中间宿主。一条蚯蚓可携带数百条线虫的幼虫,危害极大。而肺绦虫的幼虫又带有猪气喘病的病毒,可使猪同时感染气喘病,这是一种双重感染,危害更大。   蚯蚓对禽类可传播4种寄生虫病。第1种是气管交合线虫病。某养鸡场用大平2号蚯蚓喂鸡,122只鸡全部发病,死亡71只,就是由于蚯蚓传播了“气管交合线虫病”造成的。第2种是环形毛细线虫病。虫体寄生在鸡的食管或嗉囊中,引起营养不良、瘦弱、贫血,严重者衰竭而死。第3种是鸡异刺线虫病。虫体寄生在盲肠,引起消化不良、无食欲、下泻、瘦弱,鸡不发育,产蛋减少。第4种是楔形变带绦虫病。虫体寄生在鸡十二指肠中,引起食欲大减,不消化、拉稀、消瘦,以致出现神经症状。这4种寄生虫病,都是由蚯蚓传播的。   预防蚯蚓传播疾病的措施,一是养蚯蚓一定要经过检疫,凡有寄生虫卵、包囊或幼虫的要立即处理掉,切不可留作种用繁殖。二是喂养蚯蚓,严禁用未经处理的畜禽粪便做饲料。三是蚯蚓的虫卵、包囊、囊蚴怕高温,因此,饲喂畜禽时,一定要彻底加热,决不能生喂。即使是死蚯蚓,体内的虫卵并未死,所以一定要加热。四是一旦在畜禽中发现有上述疾病时,须立即严格隔离,严防扩散。五是对畜禽要定时进行检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为什么蚯蚓断成两节后还能再生在自然界里,一般的动物,如果把它们的身体切成两段,肯定很快就会死去。 但是蚯蚓却不一样,它有特殊的再生本领,如果你把一条蚯蚓拦腰切断,它不但不会死去,反而会变成两条完整的蚯蚓。这是为什么呢?蚯蚓是一种低等的环节动物,虽然它也有头、有尾、有口腔、肠胃和肛门。但它的整个身体就像由两条两头尖的“管子”套在一起组成的,外面一层是一不一环连起来的体壁,其中有由中胚层细胞组成的肌肉系统,体内便是一条消化道,从头到尾贯穿在一层层的隔膜中间。在内外两条“管子”之间,被体腔液充满着。

文档评论(0)

李天佑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