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级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进展专题ppt汇总
第一讲 中国农业科学院 刘旭 科学精神、科学方法与科技创新
汇 报 提 纲
序言
科学精神的弘扬萌动了创新理念
科学方法的演进推动了创新进程
科技创新的成果驱动了社会发展
科学方式演进与基本阶段划分
1. 科学方法演进的阶段划分
2. 中国传统与现代方法分析
3. 世界大学科研的历史演进
二、科技创新类型与重大社会贡献
1. 创新方法的内涵与划分
2. 创新类型的分析与作用
3. 科技创新驱动社会发展
三、科学精神弘扬与成果实证分析
1. 什么是科学精神的精髓与灵魂
2. 如何弘扬科学精神与发扬光大
3. 重大科技成果的精神实质探讨
(前瞻性 长期性 协同性)
结语
科学精神是科技创新的灵魂
科学方法是科技创新的关键
科技创新是精神方法的目标
第二讲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刘学军中国活性氮污染与氮素管理——兼谈如何从事科学研究
报告提纲
国际瞩目的中国活性氮污染
中国的大气活性氮污染已引起全球普遍关注
研究发现,环境来源氮(大气沉降和灌溉水带入氮)数量大、对农田氮输入和水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1、太湖地区和华北平原环境来源氮随着人为活性氮的增加而显著增加
2、环境来源氮占土壤自然供氮量的50-74%
3、大气干湿沉降占太湖水体氮负荷中农业源的28% (1.2 万吨N/年)
中国氮肥现状、问题与对策
1) 氮肥产能严重过剩
50年氮肥进口历史,最多时年进口460万吨N;
1997年首次满足农业需求,2003年净出口;
目前产能超过用量40%左右;
过去10年新增产能占全球60%。
2)单位面积氮肥施用量大
我国的肥料利用率很低!
当前我国粮食作物氮、磷、钾肥料利用率:N:27.5%; P:11.6%; K:31.3%
技术对策
同时实现作物高产与养分高效的双高技术--产量提高10-15%、养分效率提高20%
作物高产和养分高效的关键是“根层养分调控”
适宜的根层养分供应才能保证根系生长最好,生物学潜力发挥最大
根系能主动响应根层养分变化
高产高效养分管理技术-同步根层养分供应和作物吸收
充分发挥根系的潜力,提高土壤养分的生物有效性,实现养分供需的时空一致性,将根层土壤养分调控在既能满足作物高产需求,又不至于过量造成环境污染的范围内。
结语
同时实现作物高产高效是国家的迫切需要
我本人做科研的几点体会
1、要有科研兴趣、敏锐性和钻研精神
2、要敢于怀疑权威,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第三讲中国农业大学李德发浅谈猪营养研究进展
总结
动物营养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饲料安全是食品安全的基础。猪的胃肠和心脏与人很相似,以猪为动物模型探讨人的营养代谢疾病,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人类疾病产生原由,为保障人身健康和预防疾病提供信息。
第五讲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黄大昉转基因生物育种的发展和思考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揭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人类社会迎来了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迅速兴起,掀起了包括生物育种在内的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生物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基因技术是生物技术的核心,是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现代生物产业的支柱。
农作物生物育种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融合了分子标记、细胞工程、杂交选育等先进技术手段,是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的重要领域。
转基因作物—遗传修饰/生物技术作物(GM/ Biotech Crops)
转基因育种与传统杂交育种方法不一, 本质相同,都是在原有品种基础上对遗传基因进行改造,前者因基因来源更广、操作更为精确、效率更高、更有可控性和预见性。
全球农作物生物育种发展势头强劲
1、2013年,27个国家的1800万农民种植了1.752亿公顷(4.33亿英亩)的生物技术作物,较产业化初的1996年(170万公顷)增长了100倍。另有37个国家和地区进口转基因产品。
2、美国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均已超过总面积的90%。
生物育种效益进一步显现
提高产量和收入:1996年到2012年,农业增收约为1170亿美元, 其中58%得益于降低成本,42%得益于3.77亿吨的产量增加
节省耕地:3.77亿吨的产量需要额外的1.23亿公顷耕地
环境生态保护: —1996—2012年间节省了4.97亿千克(9%)的农药
— 2012年减少了270亿千克的 C02 排放,
—水土保持,生物技术+ 免耕/粗放耕作
减轻贫困
2012年帮助超过1650万资源匮乏的小农户减轻贫困,其中近一半的750万农户在中国,730万在印度
发达国家农业发展方式发生深刻变化
发达国家将转基因等生物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企图倚仗其经济和技术优势挤占和控制世界农作物和种业市场。
近年国际经济低迷,不少国家农业非但没有削弱反而不断增强,如美国年经济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