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玉米秃尖的原因及对策.doc
浅谈玉米秃尖的原因及对策
摘要:随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因秃顶、缺粒、空秆和结实不良等原因的影响造成的减产不容忽视。提高玉米结实性,减少秃顶,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本文主要对玉米造成秃顶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提高玉米结实性、减少秃顶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玉米果穗 秃顶 原因 措施
一、玉米秃尖的主要原因
玉米秃尖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品种、土壤、营养与肥水、气候、种植密度过大、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1、品种遗传特性。玉米花丝从苞叶中抽出的顺序有所不同,顶部的花丝抽出最晚,如果顶部花丝抽出时恰逢大田花粉量不足或散粉末期,容易造成顶部花丝授粉不良,形成秃顶;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当不良的外界环境条件超过了品种的适应范围时,易发生秃尖。
2、缺乏微量元素。玉米生长后期缺肥,籽粒发育到中途便停止生长,使雌穗顶端秕粒增多而变成秃顶。玉米缺锌俗称“花白苗”,即叶脉之间出现浅黄色或白色条纹,茎杆细弱,抽雄、吐丝延迟,果穗发育不良,也会形成秃顶或稀癞棒。
3、土壤、沙性土壤盐分较高。低洼易涝,耕作层过浅,蓄水保肥能力差,秃尖缺粒发生较重。
4、营养与肥水不平衡。施肥时,若偏施氮肥,不施或少施有机肥和微肥,水分供应不足,尤其是玉米开花灌桨期缺水脱肥,会影响有机质的制造与运转,使玉米吐丝较晚,田间花粉减少,花粉、花丝寿命缩短,致使玉米秃尖缺粒。
5、气候温度影响。玉米开花时遇高温干燥天气,影响玉米雌雄穗的发育;玉米散粉时阴雨连绵,影响正常的开花授粉;授粉时无风使授粉不良,都可造成秃尖缺粒。
6、种植密度不合理。玉米属高秆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通风条件、密度过大,容易造成个体营养发育不良,田间郁闭,通透性差,使果穗顶部籽粒得不到足够的营养,且授粉时部分花粉难以落到柱头上,形成秃顶。
7、病虫害的影响。危害玉米造成秃顶缺粒的病虫害主要是大、小斑病、叶斑病、纹枯病、茎基腐病和玉米螟、蚜虫,都会影响玉米正常的生长发育,致使玉米生长不良,尤其是蚜虫在玉米抽雄时开始大量发生,致使玉米不能正常地开花授粉,玉米螟危害顶部雄穗和雌穗,造成粉源不足和花丝受害,从而形成秃顶缺粒。
二、防治方法
1、选用良种。玉米有紧凑型、半紧凑型和平展型三大类,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及栽培条件,选择抗病性、抗虫性和适应性强的不秃尖品种,如郑单958、浚单20、中科11号、中科4号等。
2、改良土壤。增强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提倡使用高温沤制的堆肥和中耕培土技术,改善土壤结构状况,促进玉米的生长发育,增强其对外界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尤其是在玉米拔节后培土,可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促进玉米根系的发育。
3、适期播种。玉米喜温暖,不耐低温,全生育期要求比较高的温度、播种过早则出苗期长,出苗率低,苗弱,生理病害严重;播种过晚则影响玉米后期灌浆,导致成熟过晚、春玉米一般在5厘米地温稳定在12℃以上播种较为适宜,夏玉米最晚不晚于6月底。
4、查苗补种。在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种,可以在地块边缘随风向隔行或十字交叉补种,确保雌穗顶端花丝授粉时期不被错过、实践证明,采取该措施后秃顶率为3%-5%以下,而普通田块秃顶率高达10%-15%以上。
5、合理施肥。施肥应氮、磷、钾配合,并配合适当施用微肥。肥力低的地块要重施追肥,但要注意前重后轻,防止贪青晚熟、苗期要控制浇水,促进幼穗分化和缩短抽雄吐丝的间隔时间,增加授粉机会。
在施肥上做到:重施底肥。尽可能一次施足农家肥、磷钾肥、中等肥力田块,每亩应施入优质农家肥750-1000公斤、尿素6公斤、过磷酸钙50-60公斤、硫酸锌1.5-2公斤,肥力较差或肥力较好的田块在此基础上适当多施或少施。
6、科学进行水管理。玉米拔节后生殖器官发育旺盛,水分供应要适时、适量,以防旱害和涝害,可促进雌雄穗的发育,保证玉米在开花散粉或灌浆时有充足的水分。
7、合理确定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生理特性、土壤肥力和栽培方式,确定合理的种植密度,使植株得到良好的发育,减少秃尖的发生。如大穗型或平展型要适当稀植,而中穗型可密些。紧凑型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措施之一,可以根据气候因素、灌溉条件、土壤肥力及品种类型等确定密度,使群体中的个体都能接受光照,通风透光,提高玉米结实率,减少秃顶、一般每亩3000-4000株较为合适、也可采用大小垄种植技术,以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状况。
8、隔行去雄,辅助授粉。
(1)人工辅助授粉、在晴天上午9-11时,用脸盆或纸制容器垫上纸,将雄穗花粉抖落在纸上,然后用毛笔或棉花团蘸适量花粉,逐一抖落在玉米雌穗花丝上,也可将花粉倒入纱布口袋内,用口袋
文档评论(0)